1
艺博老师在群里发布他关于自律的观点:自律是形式,内核是关键。自律=场+目标+正反馈。
一时之间,群里很热闹:
“反省,对于我做不到运动自律,估计是缺场+正反馈。。运动体验太差“
“反省,对于我做不到写作自律,估计是缺场+正反馈。。写作体验太差,结结对子?“
”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很难自律。因为没正向反馈,就像在抓瞎,那样,往往靠意志力在坚持,一旦精神力下去,其实就又回到:间歇性踌躇满志。“
“精力放到内核的部分1.0或许更有利于后续的“自律”部分。”
“运动如何自律,求解?最近陷入越忙越胖的境地”
“自律的形式千千万,自律的源动力是关键,联想到一本畅销书《秘密》,明确目标,全世界的资源都能被吸引过来帮助达成目标,就是文中说的吸引力法则吧”
看着看着,心好虚,因为我一直都做不到自律,一听到说要坚持每日做什么,比如读书,比如写字,比如做运动,我就先会被“坚持”和“每日”吓怕,连开始都不想开始。
“坚持”和“每日”二字透出来的,我感受到的,是浓浓的被裹挟的味道,被谁裹挟,是被周围环境裹挟?被优秀的人裹挟?还是被自己的欲望裹挟?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是这样的感受,也不知道别人是不是这样的,或者是别样的什么感受。
所以当我看到李笑来老师的文字:我一向有个看法,若是某件事儿你觉得需要努力 需要坚持才行,那这件事儿基本上从一开始就注定做不成了。因为需要努力,需要坚持,说明你骨子里就不愿意做啊!你骨子里不愿意做的事情,那你就真的不可能做好,也不可能做成。
看到这段话,我简直想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当然他不一定愿意,我也不一定能见找他,但是不妨碍我在心里,大大的拥抱了这段话。
可是,我仍然会担心,这是我为自己懒惰找的“心理支撑”--借口!
这里面一定有我的误解,我想弄清楚”自律“就一定等于”坚持“+”每日“吗?“自律”到底是什么律?放弃了“自律”的我还有救吗?
2
我先百度了一下:
自律,出自《左传·哀公十六年》,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指不受外界约束和情感支配,据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颁布的道德规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则。
原来,自律是自己给自己提了一个要求,然后要自己管理好自己去行动,做到这个要求。
我放心了,原来自律不是必须要”每日“;这点太治愈我了,即便是我最喜欢吃的烤鱼,要让我每天都吃,我没试过每天都吃,但是想想我心里都是极不愿意的,我还想吃麻辣烫,还想吃火锅,还想吃米线,杭州小笼包,和串串…… (胖也是有原因的)
那坚持呢? 还没想通。
不过新问题又来了--”自己给自己提了一个要求“,我能给自己提”不坚持“的要求吗?如果我提了”不坚持“的要求,然后做到了不坚持,是不是也是做到了”自律“?
好吧,其实内核问题是”为什么自己给自己提要求“?
人的行为被两种本能所驱使:避免痛苦和获得快乐。
我想,每一个想做到自律的人,都是对未来的自己有一个美好的期待吧:
通过运动自律,成为一个身体健康的,有优美形体的,美好的身体状态的自己;
通过读书学习写字自律,成为一个思想丰富,有内涵,能产生自己独特观点,并能自如表达出来的自己吧;
这里面也暗含着我们在避免自己成为,不健康的,臃肿的,思想肤浅的,人云亦云,不能自如表达的人。
于我而言,获得快乐,比避免痛苦,更让我向往和快乐。(妥妥的享乐主义者)
所以,自律,我可不可以把它给自己定义成:为了获得美好的自己,给自己策划使用一些方式,促使行动,快乐的行动着,靠近那个期待中美好的状态。
3
一想就又想多了--(野蛮关联能力还不行,但可以关联到以往看到过的知识)
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英迪拉•拉曼在《鹦鹉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不快乐是口感清洁剂》,他从脑神经科学角度,说明了为什么快乐总是短暂的。那既然快乐很短暂,我们又如何在追求美好状态的行动中,感受到快乐呢?
拉曼的研究-感受快乐的方法一共有两种:
1)追求多样性。新奇的,不一样的刺激会让我们快乐。同样是吃,天天吃烤鱼,我不快乐,但是如果今天吃烤鱼,明天吃炒菜,后天吃米线,都会让我觉得每天都有不一样的快乐;即使是同样吃火锅,今天是排骨火锅,明天是潮汕牛肉火锅,后天是鱼火锅,都会让我期待和快乐(我的快乐就是口腹之欲,好low啊)。
2)追求间隔性。哪怕是以前经历过的刺激,如果间隔一段时间再出现,我们还是会感到快乐。比如,要是隔上半个月,再去吃烤鱼,我就很快乐,而且间隔的时间越久,吃的时间快乐就越多。
拉曼最后给的建议是间隔。虽然我们大部分时间是不快乐的,但也正因为有了中间这些不快乐,我们才会感到快乐。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不经历 自律,怎么能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拉曼的研究,让我发现了“快乐”的秘密,以及对应就可以制造“快乐”,在不那么快乐,甚至是乏味的坚持的时候,因为知道是在做间隔,在等着遇见后面更多的快乐。
4
上面解决了意识层面,或者认知层面,但是到底管不管用,我也不知道。
只是,以前看到“坚持每日……”做什么都时候,我条件反射的反感,逃避,和厌恶。虽然我身边的人感受到的我也是一个很”自律“的人呢。
不过,最近,竟然坚持了8天,早起做”微运动“,关键的是,早起没觉得那么痛苦,运动也没觉得那么痛苦,我是怎么做到的呢?(虽然其实我不知道能坚持多久)
1)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什么:
现阶段:及格线-工作日日运动10-15分钟;周末有至少1次40分钟以上的运动;
优秀线-工作日日2次,每次运动10-15分钟;周末有至少1次40分钟以上运动;
以上两条线,都允许每日,有1天请假。
2)涉及到每日,就要多样化,涉及多样化运动:
10-15分钟的运动有:八段锦1遍;瑜伽拜日3-4遍;舞蹈-4-5曲,其中瑜伽和舞蹈,有很多新的可以学
40分钟以上的运动有:每次和儿子一起的运动都超过40分钟,游泳 乒乓球 羽毛球 篮球 跑步机比赛---周末运动和陪娃结合在一起。
3)为自己设置支持系统,持续拿到正向反馈:
加入了一个5人小组的运动群,每个人每日运动完就群里吼一声,其他人看到了就花式点赞一番。
加入了王公子的早起群-逢读必输群,每天不早起,要被扣10块钱,我老公嘲笑我说:为了10块钱,至于吗?--要知道,以前我早上基本是靠我儿子叫醒的,他会在7点整叫醒我,然后我要再懒床”意症“醒醒神儿--我儿子的话说:妈妈,每次感觉你都要”意症“一个世纪~
其实,叫醒我的除了可以赚回10块钱,还有”输出“的快乐。
对输出,我给自己做了”期待管理“
降低非合理期待--这里的非合理指的是相对于我现阶段的水平来说,让我每天写出一篇深刻的文章,对现阶段的我来说,太太太不合理了。
合适的期待设置--所以,我对输出的期待就是,只要早起了,就输出一个小”成果“--可以是录一段音频,可以是完成没写完的记录,可以是做几页ppt ,可以是完成某个课程的作业,可以是写复盘报告,可以是和一位伙伴的沟通,,可以是给一位伙伴的反馈,可以允许每周有2天是读书划重点(在我看来这不是输出)----足够多样性吧~~
1个小要求(自律来啦)--每晚睡觉前,想好第二天要出啥成果,避免第二天早上再因为在多样性中做选择而流失时间~
早起-15分钟运动-输出
目前还在愉快的进行着
能坚持多久
不知道
做1天,就有1天的欢喜,这每一天的欢喜,就是我期待的美好的自我状态,哈哈哈哈。
(我是不是在给自己享乐主义找借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