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心惊动了高三班主任,恩师,也是语文老师,徐华中老师亲手斧正。感激不尽!
‘’读后感写得不错,有真情实感,亦有识见文采,现就原文仅作少量修改,以尽为师之责。‘’

《玫瑰开在耳垂上》读后感
倪霞是我们通山的作家,也是我的一位好友的世交,我与她年龄相差不大,若亲近一点,可称呼她“霞姐”。读其文,可以了解家乡的情况,也算是舒缓一下思乡之情吧。然而,当我打开散文集《玫瑰开在耳垂上》,却发现出乎意表,有别样的感触和领悟。其实,十多年前我就拜读过倪霞的《中国红》及《一路走来》。十多年之后,愈见其作品在文字上更为简练,且融情景于一炉,集事理于一体,以致能激发情怀,洞开心扉,回味更永。
说到读后感,其实我有点不敢写,在此分享一点粗浅的体会吧。首先,书中出现了许多我们那个年代的共同点:喜欢看小人书,想摆个小书摊以获得更多的小人书来读;我也在卫校读过,高三复读班时在卫校借读过一个月一一当时一中的复读班被撵着到处跑;1993年,我大一,经宝通禅寺到省农业厅的那段路我也走过许多次,稔熟于心;1993年的大街上四处飘荡的不仅有周华健的"花心",还有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 履痕历历,让人顿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之感。
其次,《玫瑰开在耳垂上》有许多倾注深情,感悟生命之处,霞姐无疑是通过文字激励自己的人生,也激荡着那片土地。一个热心写作的人,又是怎样的热爱生活,热爱人生。书中的一字一句,都深深地透露出真情实意,蕴藏着心灵的修炼。“初二时开始写日记,一记便是二十多年”。现在已是第七本著作出版,真可谓书香一路。
在一个贫瘠荒凉的山区,出生于一个困苦的动荡年代,谁的青春不“寂寥”?青春的情愫“在我平凡的生命里,从来不曾离去,让日子漫漫,让春风化雨,让青涩之情,浸润成一种大爱”。真正的勇者,是看清楚生活中狰狞的一面后,即使被虐千万遍,仍然心驰神往,"从容与平和",“大器大量”,用一股清流,涤荡横溢的世俗。“无趣的会议中”,仍用指尖在桌上薄薄的灰尘中画出莲花朵朵。小小的“抬手画莲”,这里面又有多少退让与坚守。
假如,有一队吉普赛人,从霞姐家门前经过,我想八成她会跟着吉普赛人一起踏遍五湖四海。因为她的心是多么的渴望自由,多么的渴望“诗和远方”。“文字如花瓣散落,可总有一个声音在心灵深处召唤我”。书中第四辑“行走的歌”,笔尖也是最欢快的,字里行间无处不是轻松与愉悦。一片没有作家的土地,无疑是最为贫瘠且了无生趣的。
感受良多,辞难尽意。 真心祝愿霞姐佳作迭出,家乡文坛一派欣欣向荣。
题后注:
有位闺蜜,想送一本我家乡作家的书给她。说,要先收读后感。
送一本书岀去好难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