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吃饭是一家人难得的相聚时间,在饭桌上交流,也会融洽家庭氛围。
当年,我们一家子的交流并不是现在这样一团和气。我和老婆却经常把和儿子一起吃饭的时间,无形中当做了训导儿子的专有时间。
这,或许是许多中国家庭子女教育的常有模式吧。
我们下意识里并没有分清楚事实与评论,所以话语里经常带上“你老是……”、“你总是……”、“你经常……”等口头禅来和儿子交流,效果可想而知。
路,越走越窄。最终,儿子发出最后通牒,“都是我的错”,扔下筷子🥢,愤愤离开餐桌。
饭桌上,几乎看不到我想象中的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景象。
那段时间,恰好《非暴力沟通》一书有幸被拆书家带到了拆书现场。
《非暴力沟通》,关键4步: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在观察环节,有一个技巧,区分观察和评论。
我把它应用到和家人的沟通过程中来。
在随后的饭桌讨论,我给老婆和儿子表明和约定了以下几个规则:
1.当我们在讨论一件事情的时候,观察(佛教里讲的,眼耳鼻舌身意,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感到)到的是事实,评论的话,是在表述某个个人观点。
2.每次发言,我们要主动意识到自己是在陈述事实,还是发表观点。
3.当我们只是想表述一个事实的时候,不要和观点搅和在一块儿。
4.同一个事实,因为每个人的阅历、见识、经验各种不一样,表述起来会有差异。但不影响事实的发生真相和实质。
5.基于同一个事实,允许有不同的观点。有可能是相反的观点。
6.观点没有谁对谁错之分,没有大小之分,没有必须政*治正确的说法。
7.不能强迫别人必须认同、接纳自己的观点。
8.每一个观点,需要用一个事实来作为支撑,或者论证一下得出观点的推理过程。
随后,我们的讨论逐渐成为这个样子:
有人巴拉巴拉说了一堆,有人会问,“你的观点是什么?你的结论是什么?”
“儿子,这是一个观点。作为论据的事实呢?”
“你说了一个事实,你本人的观点是什么?”
“你说半天,想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能否结论先行,先说说你的观点?”
“基于同样的事实,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观点。我可以分享一下我的观点不?”
通过这种讨论,通过类似的这种讨论、观点分享,家里边儿争吵越来越少,饭桌上逐渐有了父贤子孝、犬马之唠(我属狗,儿子属马)的景象。
真的,从“暴力沟通”,到“非暴力沟通”。
我通过《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里边儿介绍的一些沟通技巧,应用和谐家庭氛围营造家庭中,也算是有些小小成果。
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出发,我尝试把非暴力沟通的技巧应用起来,包括夫妻关系、父子关系、母子关系都得到了很大很大程度的改善。
我相信,这很大一部分因素来自于持续的拆书、一是自己拆《非暴力沟通》,二是做观察家见证其他人拆《非暴力沟通》,三是也拆解和参与拆解了很多沟通类其他书籍。
同时,也离不开持续的运用,坚持拆为己用。
上面这些分享,是这些年以来,我把拆书这一技能应用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的情况。这些,算是我生活中的小确幸吧。
这些,很大程度上和归功于拆书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