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崔永元微博手撕冯小刚和刘震云的事件,真的让各位看官津津乐道,孰是孰非还真的说不准。了解不够深也不好发表评论,就目前看到的评论大部分的舆论导向是站崔永元的。今日就不说这个事,来谈谈刘震云的作品,《手机》的知名度就不用说了。就说说他的另外一部作品——《一地鸡毛》。以及刘震云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还有我对当代文学的浅薄的认识。
来源网络《一地鸡毛》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小林在单位和家庭的种种遭遇和心灵轨迹的演变。从菜篮子、妻子、孩子、豆腐、保姆、单位中的恩恩怨怨和是是非非里,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在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它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生活的主旋律,深刻反映了内链变更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给人们内心和外在的变化。1993年《一地鸡毛》获第五届(1991——1992年)《小说月报》优秀中篇小说“百花奖”, 2000年《一地鸡毛》被《中华读书报》评为“二十世纪世界百部文学经典”之一。
来源网络本人还是更喜欢文学作品多过于影视作品。听说《一地鸡毛》也改编成影视剧了,我对影视作品是不感兴趣,我预想中《一地鸡毛》改编后的影视作品怕不是借着文学作品的名气宣传,然后拍出一部家庭伦理肥皂剧,想来就无聊。这样一想就觉得《一地鸡毛》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后表达的细腻的情感远来不及他的文学作品。
来源网络刘震云在当代文学中也是占有一席之地。只不过现在还不能盖棺定论,毕竟人都是活在当代。对于刘震云是否如同崔永元说的那样,被金钱熏住双眼,这个还是要有时间和做作品来证明。
说到当代文学,我们都知道现当代文学是以1949年建国为界限。但是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许多作家都是从现代文学走到当代文学。对于现当代文学的界限,我觉得是政治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分法是否能够在历史的长河里得到认可,这需要时间来证明。
在这当代文学这本书中,针对的是内地文学,对于港澳台文学,连主编都说,这是一种遗憾,鉴于国情,未能把港澳台文学也编入其中,但是完整的当代文学应该是包含有内地和港澳台文学。幸运的是,我们学校上学期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也是开了一门港澳台文学的选修课,我们在这门课里,也认识了很多港澳台的作家。
对于我来说,当代文学的可读性比现代文学的差了。也许是因为当时的单一化的政治原因,文学仿佛是为政治服务的,带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直到八十年代政治环境的改变,从独立自主的政治环境到改革开放的政治环境,文学的环境也是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开明化逐渐开明起来了。这个时期的作品所书写的内容如今的人看来才能够产生某些共鸣。
对于如今更好地了解当代文学,在我看来,如果未曾读过当代文学的作品,仅仅只是通过书本了解到的当代文学史,其实并不能让我们感同身受,引起共鸣。但是,当代文学的作品我读的实在是少得多,一个原因是如今的中国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尽管是农村出身的95后(即95年到2000年期间出生的人),我对于三四十年前的那种社会背景下人们凄凉的生活还是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另外的一个原因是这个时期的作品所带的政治色彩实在是很浓,人们的生活又很苦,艺术色彩又很弱,当时的文学看的不是你的文学造诣如何,而是你的文学主旨是否站对阵营,是否为广大工农兵服务。对于政治色彩凌驾于文学色彩的文学作品,我实在是很难产生共鸣。
说起当代文学作品,看的时候就是一个词语来形容“苦涩"。每次看完,都是内心沉重。内地的当代文学我看得少,《青春之歌》由于都是五六十年代的作品,和现在的社会带有比较强的距离感,看的时候也没什么感觉,只是当作任务去看。对于八十年代的作品,我反而有些很强烈的共鸣,也许是与我的家庭背景有关,八十年代作品的社会背景和在九十年代出生在农村的我所感受到的社会背景基本上无异。看完了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当时我最深的感受是这个作家真的把生活的琐碎描写得淋漓尽至,让我感受到生活真的如同一地鸡毛般琐碎。我当时看完后陷入了一种悲痛的感受,每次看现当代文学,特别是能够引起强烈共鸣的作品,我就觉得内心好像被一块大的石头压住,而且有一种泛胃酸的痛苦。这大概就是我不想要深入研究这个领域的原因之一。每次看到某些批判现实和社会的作品,那种无力感与愤懑情绪真的无处发泄。这时候我总会想到张纯如,那个看了所有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后陷入抑郁症的伟大的作家。我大概能够了解到她的心境,但是仍然不到她的万分之一。因为我还是不够勇敢用我的毕生去了解这个让人心痛的领域。
说要内地文学,我总是觉得同时期的港澳台文学发展可以说是相当不错,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港澳台文学的繁荣离不开当时社会的繁荣,正如我们现在的内地,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环境也是比以前开明了不少。港澳台文学作品的可读性挺不错,特别是金庸白先勇等作品,让人欲罢不能。作为一个女性读者,我最喜欢的还是李碧华的小说,《霸王别姬》《青蛇》《胭脂扣》等著作,看完以后,就有继续看下去的冲动。李碧华的书籍并不是单单书写爱情,其更深的是带有很深的社会鞭策意义。说到《霸王别姬》。想当初也是被李碧华的书给迷住了,实在是欲罢不能。先看小说后看电影,如果这是一部好电影,一定会给你带来另一番艺术上的震撼和享受。霸王别姬便是如此,这部作品的第八种艺术比原作来得震撼。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文学书写都是带有鞭策意味的,看完一般会让人郁郁寡欢。从我出生到现在为止,社会的知识经济都是以爆炸式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也是追求美好的事物。很少人能够去做到忆苦思甜。甚至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建国初期的苦难我们并不能感同深受。
以前人们闲暇时间看的是的是金庸的小说等书籍,现在人们通宵玩的是游戏和看的是综艺。对于现在有一种声音说“90后是垮掉的一代”这种跟风的说法,我并不表示支持,这种说法固然有它自身的观点支持,但是辩证说来,我觉得每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是带有两面性的。而我更加愿意倾向于去相信更积极的一面。我一直相信社会的大众化的新鲜事物的发展总是带有它一定的社会进步性,不然也不会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追捧。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当代文学的阅读书目。闲暇时光可以看一下,熏陶一下自己,成为一个有灵魂和香气的女子。best wishes~
中国当代文学阅读书目
第一部分(1949-1978)
农村小说
1、赵树理《登记》、《“锻炼锻炼”》、《三里湾》
2、柳 青《创业史》
3、周立波《山乡巨变》
孙犁《铁木前传》
革命历史小说
4、杜鹏程《保卫延安》)
5、吴 强《红日》
6、梁 斌《红旗谱》
7、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8、王愿坚《党费》
峻青《黎明的河边》
10、茹志鹃《百合花》
11、知 侠《铁道游击队》
12、曲 波《林海雪原》
杨沫《青春之歌》
“在主流之外”
13、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
14、邓友梅《在悬崖上》
15、宗 璞《红豆》
16、路 翎《洼地上的“战役”》
17、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
18、王 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19、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
散文(杂文)
20、杨 朔《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
21、刘白羽《日出》、《长江三日》
22、秦 牧《古战场春晓》、《社稷坛抒情》、《土地》
23、邓拓、吴晗、廖沫沙:《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
24、傅 雷《傅雷家书》
话剧
25、老 舍《茶馆》
26、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
27、田 汉《关汉卿》
28、沈西蒙、漠雁、吕兴臣《霓虹灯下的哨兵》
诗歌
29、闻 捷《苹果树下》
30、郭小川《望星空》、《至青年公民》
31、贺敬之《回延安》、《放声歌唱》
32、流沙河《草木篇》
33、食 指《相信未来》、《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34、曾 卓《有赠》、《悬崖边的树》
35、绿 原《又一名哥伦布》、《重读〈圣经〉》
36、牛 汉《华南虎》、《半棵树》
38、穆 旦《冬》、《神的变形》
第二部分(1978-1989)
一、80年代小说
伤痕文学
39、刘心武《班主任》
40、卢新华《伤痕》
41、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42、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43、老 鬼《血色黄昏》
反思文学
44、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45、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
46、粱晓声《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47、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48、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49、古 华《芙蓉镇》
50、张 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51、路 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52、谌 容《人到中年》
53、王 蒙《布礼》、《蝴蝶》、《春之声》、《坚硬的稀粥》、《活动变人形》
54、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郑义《老井》
55、刘心武《公共汽车咏叹调》、《钟鼓楼》
改革文学
56、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寻根文学
57、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
58、阿 城《棋王》
59、郑 义《远村》、《老井》
60、王安忆《小鲍庄》
61、朝少功《爸爸爸》
62、莫 言《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金发婴儿》
63、何立伟《小城无故事》、《白色鸟》
64、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
乡土•市井小说
65、邓友梅《那五》、《烟壶》
66、陆文夫《美食家》
67、冯骥才《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
68、汪曾祺《大淖纪事》、《受戒》
69、贾平凹《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浮躁》、《废都》、《秦腔》
70、刘绍棠《蒲柳人家》、《瓜棚柳巷》
先锋小说
71、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72、徐星《无主题变奏》
73、残雪《苍老的浮云》、《山上的小屋》
74、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75、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古典爱情》、《活着》、《许三观买血记》
76、苏童《妻妾成群》、《红粉》
新写实小说
77、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新兵连》、《官场》、
78、池 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
79、方 方《风景》、《桃花灿烂》
80、刘 恒《狗日的粮食》
女性文学
80、谌 容《人到中年》、《减去十岁》、
81、张 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
82、王安忆《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长恨歌》
83、铁 凝《哦,香雪》、《孕妇和牛》、《永远有多远》、《玫瑰门》
84、林 白《一个人的战争》(《花城》94-3)、《回廊之椅》、《妇女闲聊录》
85、陈 染《私人生活》(《花城》96-2)、《与往事干杯》
二、80年代话剧:
86、高行健《绝对信号》(1982,与刘会远合编)、《车站》(1983)
87、刘树纲《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1985)
88、刘锦云《狗儿爷涅槃》
三、80年代诗歌
89、舒 婷《致橡树》、《双桅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90、北 岛《回答》
91、顾 城《弧线》、《感觉》、《一代人》
92、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93、韩东《你见过大海》、《有关大雁塔》、《山民》
94、海 子《新娘》、《五月的麦地》
四、80年代以来的散文
95、巴 金《怀念萧珊》(1979)、
96、杨 绛《干校六记》
97、贾平凹《月迹》、《商州初录》
98、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99、余杰《铁屋中的呐喊》、《说,还是不说》、《想飞的翅膀》、《火与冰》
100、张承志《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
101、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
第三部分(1989-1999)
102、王朔《王朔文集》——顽主系列:《千万别把我当人》、《玩的就是心跳》、《一点正经没有》、《我是你爸爸》、《动物凶猛》
103、“三架马车”——“现实主义冲击波”:谈歌《大厂》、关仁山《大雪无痕》、何申《信访办主任》
104、刘醒龙《分享艰难》、《圣天门口》
105、阿 来《尘埃落定》
106、新生代小说:韩东、海男、述平、何顿、徐坤、邱华栋、朱文颖
毕飞宇《玉米》、《平原》
107、王小波“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
108、“70年代出生作家”:卫慧《上海宝贝》、棉棉《糖》、梁鸿《中国在梁庄》周洁茹
109、“90年代大陆最有影响十大作品”(上海作协):
王安忆《长恨歌》
陈忠实《白鹿原》(1993)
韩少功《马桥词典》(1996)
余 华《许三观卖血记》(《收获》1995-6)
张 炜《九月寓言》(1993)
张承志《心灵史》(1992)
余秋雨《文化苦旅》(1992)
余 华《活着》(《收获》1992-6)
史铁生《我与地坛》(1991)
史铁生《务虚笔记》(1996)
第四部分(新世纪-)
底层写作
陈应松:《马嘶岭血案》、《太平狗》、
曹征路:《那儿》
鬼子《瓦城上空的麦田》
主流写作
阎连科《年月日》、《白猪毛 黑猪毛》、《耙楼山歌》、《日光流年》、《受活》
贾平凹《秦腔》
王安忆《天香》
关仁山《麦河》
方方《水在时间之下》、《涂自强的个人伤悲》
个性化写作
“80年代出生作家”:韩寒《三重门》 郭敬明《小时代》
边缘写作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的右岸》
严歌岺《第九个寡妇》
网络文学
慕容雪村《今夜,成都请将我遗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