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这是最早出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之口:“人,认识你自己。”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可以说它蕴含着无上道义——认识自己需要花一辈子的时间。
在生活中,绝大部分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学校里努力学习——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名列前茅,好为将来子女成家立业提供结实的基础,甚至是光宗耀祖。这样的想法肯定是没有错的,因为望子成龙之心人皆有之。可是,重点的是学习到底是什么?什么又是努力学习?这些问题在每一个的身上都有不同的答案——从古至今也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如果有人说有,那么一定是他还没有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事实上,一个人只要开始思考,开始寻找自我,纵使他还没有取得成绩就已经是一种进步了,而这种进步就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面对生活,我们的大脑里总是不自觉地想到工作、学习、旅游以及吃饭、睡觉等等,事实上也有很多人会当心生病——生病就意味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去医疗——“叫花子也知道要留三分保命钱”,这就是人们害怕生病的主要原因。
taisa在《学习指南》中指出了《太傻天书》与其他书籍(励志、宗教等)的不同之处,他也许是向告诉我们,读书要选择那些最适合自己的书籍而非大家口口声声说的通俗易懂的书籍。当然,在本小节中taisa也指出了为什么很少有人能读懂《太傻天书》的原因——事实上在现如今的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很少会有人去挤压自己的时间去看一些表面上无益于自己的书籍。在重重压力之下,人们更希望得到身心放松,于是便选择了适合于自己的小说或更能提起兴趣的短视频,于是那些真正有利于发展的书籍就越来越来被人们遗忘。正如文中的这句话:“每个人都是这样,这就是生活,忍忍就过去了。”这是病毒——大脑里的毒瘤,taisa就是这样说的。其实,无论怎么说,我们都在找寻自己的道路,生活本来就是指引人们行走的灯塔。只是在寻找自己的道路过程中,有的人要快一点,有的人要久一点;有的人能够完成,有的人不能完成就已经离开了人间。
说到死亡,我的理解有两种:死亡是一场永远的睡眠,没有灵魂和轮回转世,这是非常棒的,至少死后再也没有劳累了;死亡是肉体的睡眠,灵魂去往一个与世隔绝的空间,但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在这个空间中熬夜,去和先圣们对话来丰富自己的阅历。死了的人没有在死亡后告诉任何人,死亡后到底会经历什么,活着的人更不可能知道死亡到底是什么,因此畏惧死亡其实是无知的表现(但人不可以因为不知道死亡是什么而选择走向死亡,至少在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时候一定是维持自己所坚守的东西,即要死得其所)。所以,我讲死亡定义成一个过程的结束另一个过程的开始来告诫自己:有很多伟人为了自己心中的信仰宁可选择死亡。
“太傻的世界”只是一个抽象概念,没什么特别的。“太傻的世界”就是对“我”字的诠释。而要认识“我”却很难,因为人性是需求别人的赞美的——在认识“我”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外界带来的干扰因素。欲望便是这其中一个占比比较的因素,“我”是在夜空中迷路的小小少年还是威武八方的统治者?这需要人都自己有客观的认知。总之,认识自己是人生大事。我希望人们能向内求索,认知自我,最后忠实的表达自我,记住,人不可自欺欺人。若是,“人,认识你自己”这短短几个字那么容易实现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为之“哭泣流泪”乃至死亡,因此可以说认识自己就是“太傻的世界”更是习“道”。虽然这很难,人甚至一辈子都难以认识自己,但成功是一种习惯,一个人一直保持着认知自己的习惯终有一天他就会认识自己,而学习就是将知识转化为对自己的认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