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变迁·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记

作者: 熙祺凌云 | 来源:发表于2018-07-05 10:43 被阅读532次

家乡的变迁·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记

       

家乡的变迁·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记

                                   

        家有三宝:父、母、二宝。父亲快到杖朝之年,还健步如飞。母亲与共和国同龄,古稀之年,抱着我家二宝一点不吃力。二宝现在还不到一岁半,国家二胎新政后的宝贝。

        父母因为照顾二宝的原因,去年又来到大都市,和我们住在一块。要不是家中老二还小,父母这“二宝”还不愿意到城市来,他们更喜欢住在我的老家。那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没污染,交通便利,物资充裕,日新月异。

        最近,常和爸妈聊起,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深圳就是改革开放成功的典范。说到这,爸妈话匣子打开,说我没有他们有发言权,他们是完全的见证者,而我只是一部分的亲历者。父母主要说的是我的家乡——江西省宁都县,这几十年来的巨大变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也就是改革开放后的几年,国家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计生政策从那时开始,农村地区开始相对宽松,大多数家庭都有四五兄妹。后来政策逐渐严厉,部分超生的在90年代才中后期才办理入户。在我懂事时,计划生育的宣传已经是铺天盖地,执行手段也是五花八门。当时的农村,重男轻女观念非常严重,没生到儿子绝不休兵。很多人因为超生问题,影响到有正式工作的亲人,自家的房屋、物资有被拆除的、被征用的等等,罚款是最轻的了,但是大多人都没钱可罚。

        到了90年代末期,大多数农村家庭只有两个小孩。十几年前,农村人对“多子多福”观念明显淡薄。在“单独”政策落实前几年,特别是开放“二胎”后,农村地区已经很少愿意生两个以上小孩。目前,国家即使全面开放生育,我们那里估计很少人超生了,很多家庭“二胎”意愿都不强。

        我妈常对我说,我小时候没吃多少苦头。这只是相对于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相对于一日三餐是否吃得饱来说的。我哥小时候,农村还没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小组”村民每天按时出工干活,记公分,集体制,平均主义,怎么干都不够吃。到了八十年代,联产到户后,温饱都不是问题。但是我上小学时,一个书包一个文具盒用了五年。初中毕业前,最高兴的事是过年,有肉吃、有新衣服穿。高中毕业前,每周一次回家最想念的是吃肉。

        印象中,高中毕业前,我穿的新衣服数量能数得着,大多是穿旧的。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我们的身体都特别棒,整个夏天赤脚也行走如飞,十几年偶尔看过村里的赤脚医生,小病都少,有也不怎么理睬。

        说起来寒碜,高中毕业前,我没有看过报纸,没有打过座机电话,没见过空调、洗衣机,没用过电风扇。现在想想,当时炎热的夏天,是怎么和蚊子、热浪作斗争的。八九十年代,我们村里就一个万元户,当时的“他”是我们的梦中目标。八十年代,一元钱难到英雄汉是常有的事。那时的改革开放前缘阵地深圳,只是书中的地方,梦中的天堂。九十年代初期,所有青壮年留在农村务农,60岁以上的老人那真是花甲老人了,不比现在,壮实得很。

        九十年代末期开始,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在家乡周边做点小生意的人很多。勤快的脑子灵活的人衣着打扮、言行举止、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到现在为止,我所在的村庄九成以上是水泥平房,重大节日外,农村到处是空巢老人,有的连老人都到城市去了。家门口四车道国道,道路两边绿树成荫,路边还有专门的垃圾池。家家户户地下水转自来水。延续不知多少年的“早餐”也像城里人一样,仅仅是早餐,而非正餐。常规家电几乎家家户户全齐,大半家庭有小车。农村的家庭座机直接从装不起到不用装,人手一部手机。每年大车小车交纳“公粮”的场景早已成为历史,种田不但没有赋税,还有很多补贴。

        早年的老家,读书、当兵是仅有的两条改变人生的道路。考上大学是绝对光宗耀祖的事,某家出个大学生,十里八乡都知晓。我们村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风气较好,每家人都竭力培养小孩。我读书时,上初中要考,一个村每年能考上几个初中生,高中人更是寥寥无几,中专以上的更是凤毛麟角。有的为了考大学,初中补习上高中,高中补习若干年,实在考不上才作罢。读书、当兵,在当年确实是鱼跃龙门的神圣大道。八十年代,初中生数得着,九十年代,高中生也很少。

        目前,家家户户都有大学生。虽然,大家对要上大学的观念还没变,但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观念也深入人心。很多没上大学的人,在外面也混得很好,如果以金钱来衡量的话,目前赚钱多的都是没上过大学的。外面的世界给农村出生的人多了好多选择。现在的社会,只要勤快能吃苦,大多都能生活得不错。这在二十年前是不敢想象的。

        爸妈常跟我唠叨的农村医保和养老保险,也是这十年来变化最大的事。他们常说,以前都没想到,我们农村人看病也能报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人生病是“小病不理睬、大病只等死”。虽说那时农村人身体好少生病,那只是一个方面。只要原因是医疗条件差,一个乡镇就一个医院,还小规模。小病小灾“大队”的赤脚医生瞧瞧即可,大病时,一般都是晚期,来不及治疗,也没钱治疗。现在,所有人都有医保,大病能报销八成以上,这可是救命的制度。以前,一人大病,全家受伤,现在压力大大减轻。老人60岁以上开始领取养老金,70岁多一点,80岁更多。对于特困和智障人员有特别的补助。

        农村的法治建设也是“非同日可语”。我上小学初中时,几乎没接触到法律知识,学校、镇政府、“大队”、村小组怎么要求,我们就怎么做。村民有纠纷,谁人多谁是对的,谁有钱谁定规则,谁有后台谁说了算。弱小的人,只能逆来顺受、处处如履薄冰。

      当时一个乡镇就一两个警察,大家都怕警察。一旦出警,那肯定是大事,可是大事也会被有钱有势的人摆平成小事。大多数人没什么见识,警察怎么说,那就定论。法院、检察院也是神圣得不得了的政府部门,大多数人一辈子没荣幸见到“政府的人”。可以想到,大家的法律知识、法治意识有多弱。难免,处置不公、冤案不少,也滋生了不少“村霸”、涉黑团伙。

        近二十年来,随着接受中高等教育的人不断增多,外出“务工潮”的壮大,有文化、有见识的人越来越多。遇到不公,大家起码知道是非,知道如何处理,甚至有的瞧不起农村干部的“老土”、“文盲”、“法盲”行为。特别是当今的网络时代,了解信息快捷全面。曾经的很多不公少了很多,或是更加隐蔽。就连没读过书的六七十岁的老人,也通过长期的耳染目睹,眼界大为开阔。

        信息社会的农村地区,在资讯方面和城市已然没有大的差距。虽然,在法制建设、法治治理等方面与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相比,差距还很大,但是,进步是巨大的,还将不断进步。

        我离开家乡二十几年了,平均每年回家几次,每次都感触深。主要源于乡村、城镇日新月异的巨变,特别是县城。高楼大厦随处可见,商业化气息浓厚,旅游景点越来越多等等。记得97年暑假,我还参与县城南门桥、南门公路的建设,我是打暑期工。一个月赚了600元,当时是不小的收入了。当年我奋斗过的新建筑,现在已非常不起眼。现在回去,如果不开导航,很容易迷路。

        十年来,老一辈的农民叔伯对家乡的变化赞不绝口,获得感很强。十年来,很多城市里的人开始怀念农村的原生态生活,特别是食材。县城郊区出现很多农家乐,城市的人回农村建房养老,是最好的佐证。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特别是近二十年。家乡变化太大。农村和城市已然没有了距离,如果有,更多的是房价的差距,更多的是人与人心灵的距离。

      老家的变迁,大多数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外在形象的更新,是一年大多数时间农村的空巢现象,是传统佳节时期到处的堵车景象等。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守空房辛苦持家的妇女,亲情关怀变得成听得见摸不着。

        但有一些变迁,得去感悟。譬如,人们的价值观,“笑贫不笑娼”、“赚钱是硬道理”,钱成了衡量事物的标准;出轨问题、离婚现象、炫富现象、赌博恶习。“辛辛苦苦一年,春节几天回到打工前”,非常明显;官本位的意识还非常浓厚,权力寻租现象好像还不少;农村孩子也开始娇惯,不知种田为何的大有人在。很多小孩即既不像城里人,也不像农村人;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大学毕业即失业使得上大学没那么“珍贵”等等。

        近些年,国家大力扶持“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差距将慢慢缩小。家乡为革命老区,中央有专门的扶持发展纲要。每次回家,看看路边的风景就是一种享受。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有时我常想,家乡怎么还是国家贫困县呢,消费水平那么高,老百姓衣食无忧,全民小康应已达到吧。

        但是近来社会上也出现一些并不和谐的声音。譬如近来被微信群刷屏的关于拆除“空心房”工作,家乡网络热议。

        据我了解,拆除“空心房”是一项系统工程,早几年已有文件、方案。它是一项利民工程。可能前期的宣传教育工作还有欠缺,可能留守农村的都是老人儿童,了解不多,可能老一辈对祖屋的难舍情感,也可能政策在执行时有些偏差。但它毕竟引起较大的反响,也有过激事件发生,需引起决策部门足够重视。

        党的十九大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美丽中国少不了家乡的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将更加全面、深入。可以憧憬,几年后,几十年后,老家将又是一番令人激情澎湃的景象。

        为家乡巨大的积极的变迁鼓掌!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喝彩!为家乡更美丽、和谐、法治、富裕、文明、安全的明天祈福、呐喊、助威!为不足,宁都洲人齐努力!

家乡的变迁·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记 家乡的变迁·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记 家乡的变迁·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记 家乡的变迁·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记 家乡的变迁·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乡的变迁·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nwu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