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受到初中班主任老师的邀请,给学弟学妹们录视频聊一聊语文学习经验。我主要讲了一下阅读,现在把内容整理一下放在这里。(删节了蛮多)
我发现很多人对学习最大的一个误解是觉得有某一种具体的可以量化的方法——比如我刷了多少道题,或者记下了多少种题的答题技巧,我就能把这个学科学好。
然而事实似乎并不是这样,因为我们的一切积累,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一切发展的旨归不是数字,而是人。一切积累的旨归也不是方法的多少,而是能力的变化、素养的变化。
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多时候来源于阅历和阅读的提高。今天我想讲一讲阅读。
在艺术欣赏上,我存心做一个白丁,在文学阅读中,我存心做一个杂食者。
以一个普通的文艺作品消费者的心态去阅读,读一些感兴趣的书,随着阅读的慢慢积累,品味和层次自然会上升,有些读不进去的书,慢慢也能读懂了。
然而即使如此,我仍不建议大家大量的去读网络小说。
经典之所以成其为经典,在于其经历了时间检验,而网文成书时间尚且很短,或许某些网文的确优秀,但它也需要接受这样的考验,而现在的我们并不是主考官,多读已历经检验后的、公认的好作品会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在有一定鉴别能力、不影响学习生活的前提下有所涉猎,权当增长见闻也未尝不可。
现在要假装自己读过一本书,实在是成本太低了。你可以上豆瓣、知乎搜书评,也可以去看改编的电影。
说实话,初中的名著导读涉及的书目我至今都还没有看完,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中考答名著导读题,但是记住那些知识点对我的帮助,我想实在微乎其微。
因此我觉得书还是要自己去读。然而即使是自己阅读,有同学是这么跟我说的:
我觉得我读了一本书的意义就是,别人问起来这本书,我可以说:哦,我早就看过了耶。
然后别人继续追问这本书讲的什么内容时,我却只能说:时间太久,记不清了。
我讲这个的目的是为了说,读书不能够是为了刷阅读量或者抱着其他功利的心态去读,而是要为了书中的内容去阅读。
因为在阅读过程中使你获得量变到质变的,从来不是阅读这件事情本身,而是你对阅读内容的思考,是理论与生活实践结合。
而在具体的阅读中,我仅分享一下我自己读书的方法。
1.通读文本。
阅读的过程中不要去做摘抄,
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标记出来,
但是不必停下阅读去查,
可以联系上下文已经去理解字义。
2.建立联系。
把读到感兴趣的内容,
跟你记忆中已有的认知联系起来,
将通过阅读学到的东西纳入到
自己的知识体系里。
3.笔记摘抄。
读完后可以去查之前标记的不认识的字词,
摘抄喜欢的句子,
部分可以作为作文素材的句子,
使用这一句子写一段话,
方便考试时直接套用。
时间充裕的话,写一段读后感。
4.分享讨论。
我读过的很多书是从别人手上借到的,
我们也会互相推荐最近在读的好书。
在推荐过程中,
又进行了一遍文本复现,
这会让你对文本有更好理解。
5.部分书值得反复阅读。
最后想提一下碎片化阅读。
我实在听过太多觉得碎片化阅读有害的言论了,然而真正有害的是碎片化阅读吗?我想不是的,真正有害的是因为担忧它的害处而都不读。
先进的信息技术给了我们有效利用碎片时间提升自我的途径,为什么要自己放弃?在家期间即使你没有去啃一本大部头的毅力,也希望你能够读一字有一字的进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