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没有早点读书学习60:完美主义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一种常见但又被误解的心理现象——“完美主义”。在生活中,有些人对我们的每一举动都抱有过高的期待,你或许也曾疑惑:“为何Ta总是对我所做的一切吹毛求疵?只要我做的事稍不合Ta心意,就会被指责能力不足、不够出色。与Ta相处的日子,我常陷于莫名的恐慌和无力之中,生怕再次触礁,同时又因无法满足Ta的期待而深感无奈。”
这位“Ta”,可能是父母、伴侣,抑或是亲近的朋友。实际上,当一个人对万事万物和所有人都持有极端苛刻的态度时,往往是因为他们在内心深处对自己也同样设立了严苛的标准,这一切往往源自他们对“完美”的极度向往。
完美主义,既是对完美的不懈追求,也是对瑕疵的深切恐惧。它被视为一种人格特质,深刻影响着个体在思想、情绪和行为上追求尽善尽美的倾向。
完美主义者竭力成为完美的个体,追求事事无可挑剔,并期待身边的人也能达到同样的标准。在他们心中,完美是永恒的追求,缺陷则是无法容忍的。
高标准与缺陷感是完美主义者两个显著特征,它们体现了对完美极致的追求与对瑕疵深深的恐惧。
高标准:对完美的热烈追求
完美主义者对自己和他人设定极高的标准,且这些标准永不停歇,每当达到某一目标后,他们又会设定更高的标杆。高标准促使他们表现得比他人更为自律,追求卓越和成功。
缺陷感:对瑕疵的深度畏惧
完美主义者坚信完美是可以实现的,一旦出现不完美或瑕疵,他们倾向于归咎于个人自身的不足。完美主义者主要有三种类型:社会指定型、他人指向型和自我指向型。
- 社会指定型完美主义者
这类人认为自己追求完美的动力来源于社会,特别是来自重要他人的高期待与严格评判。他们觉得唯有自己在他人眼中接近完美,才能获得价值感——“只有我足够好,他们才会喜欢我”。因此,他们会努力迎合、取悦他人以赢得认可和优待。
- 他人指向型完美主义者
这类完美主义者将完美主义标准施加于他人身上,以不切实际的标准评判他人。他们视身边人是否完美为自身完美的一部分,常对他人横加指责。在他人眼中,他们刻薄、充满敌意、愤世嫉俗,而他们自己也时常感到孤独,认为他人皆不可信赖。
- 自我指向型完美主义者
这类完美主义者对自身设定了极其严格的准则,一旦未能达到标准,就会无情地自我批判。相较于前两者,他们拥有更强的成就动机,希望通过努力实现成功,避免失败。
完美主义的家庭培养因素
尽管完美主义可能与先天基因及文化环境有关,但家庭教育在塑造完美主义特质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 “你是我的孩子,怎能不完美?”
过于严厉的家庭教育让孩子觉得,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达到父母理想化的期望。“不错,但我相信你下次还能做得更好。”这种反馈让孩子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能博得父母及其他人的赞许。久而久之,取悦父母的愿望内化为自身对完美主义的苛求。
同时,这种严苛的家庭教育也反映了家长内心的焦虑与完美主义情结,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实际上是对自己不完美的投射——“孩子的不完美,即我的不完美”。
- “我对你的要求高,是为了你在外面不受挑剔。”
另一种家庭环境中,父母出于过度保护的心态,试图通过提前挑剔孩子,防止孩子在外面受到批评。常见的表现包括过多干预孩子的生活,如协助完成作业、替孩子做决定等。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项研究揭示,过度干预的教育方式很可能培养出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孩子。实验中,这类家长更频繁纠正孩子的错误,甚至直接帮助孩子完成拼图,而他们的孩子在后续三年追踪研究中,显示出更高的自责、低自尊、追求完美以及对错误的零容忍。
研究者认为,父母的过度保护和过度干预使孩子害怕失败,认为父母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害怕让父母失望,并觉得外界对自己有着难以企及的高标准。
- 容不得半点差错的家庭氛围
父母自身的完美主义倾向,对家庭成员一丝不苟的要求,营造出一种“错误不可饶恕”的家庭气氛。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从父母那里学会了对自己和他人苛刻的要求。
完美主义的消极影响
大多数人难以充分理解完美主义所带来的破坏力,除非亲身经历或与完美主义者朝夕相处。完美主义者不仅折磨他人,也常常自我煎熬。
- 不和谐的亲密关系
在亲密关系中,完美主义者容易过于敏感,对伴侣的建议或观点反应过度,从而表现出防御性,通过疏远伴侣来掩盖自身的不完美。同时,他们以理想化的标准苛求伴侣,一旦对方达不到要求,就会感到失望,甚至发怒、指责对方,久而久之,使伴侣疲惫不堪,情感负荷沉重。
研究显示,至少有一方是完美主义者的夫妻,在婚姻满意度方面低于双方都不是完美主义者的夫妻。
- 负面情绪
由于过分担忧错误和他人的负面评价,完美主义者容易陷入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
- 自杀倾向
由于频繁体验到绝望和无助,加之认定自己无法达到“完美”,完美主义者可能产生自杀念头。并且,他们行事严谨,善于策划,更能隐蔽自己的意图和行动,这意味着一旦完美主义者决意轻生,成功的几率可能更高。
完美主义的十大特征
我们基于学术界的现有研究,总结了完美主义者的十种典型表现。如果你发现自己符合其中大部分特征,可能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
自我价值取决于成就。任何未达预期的表现都可能让你觉得自己是失败者。
-
绝不容忍错误。错误被视为能力欠缺和自身缺陷的证据,对过去的错误或任何细微的失误都念念不忘。
-
不愿涉足没有十足把握的事情。
-
做事死磕到底,非做到“完美”不肯罢休。
-
认为一切努力的结果只有成功或失败,不存在“已经做得很好”的中间地带。
-
即使取得成绩,也不愿意庆祝,总认为自己下一次可以做得更好。
-
对所有人都持戒备心态,总觉得别人在批评自己。
-
对他人也有很高的期待,身边人普遍认为你很挑剔。
-
明知追求完美要付出代价,但仍将其视为通往成功的必然条件。
-
投入大量精力掩饰自己的“不完美”,同时觉得自己存在许多“不完美”。
面对完美主义,如何应对?
完美主义不仅不能保证成功,还可能损害亲密关系和情绪健康。以下建议有助于你更好地应对自身的完美主义,或是与完美主义的伴侣相处。
如果你是完美主义者:
- 理解真正的“完美”是不存在的。
没有人能做到绝对完美,我们都不可避免地在错误中成长,修正错误。承认这一点,有助于你识别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完美主义倾向,并学会更好地管理和调整这些完美主义的想法、行为和情绪。
- 努力追求成功,同时学会对“足够好”感到满足。
认识到“完美”状态的虚幻性,并不意味着放弃对成功的追求。更好地管理完美主义,意味着在追求成功的同时,学会为“足够好”而感到满足。
当你有所成就时,奖励自己,学会为成功庆贺;当你竭尽全力但结果不尽如人意时,应为自己的全力以赴而感到欣慰,这便是“足够好”的状态。你可以借助记日记的方式,记录下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完美主义想法、行为和感受,并思考何为相对的“足够好”。当你学会为“足够好”而满足时,给自己一些小奖励。
若你的伴侣是完美主义者:
-
首先要明确,你的幸福源于你自己的行为和选择。也就是说,无论留或走,决定权在于你。对方确实需要学会接纳不完美,但这并不是你的责任,你有权选择是否留在Ta身边教导Ta接纳不完美。如果你选择留下,与其相互指责,不如学会如何与Ta的完美主义共存,同时,了解Ta完美主义背后的动机,如Ta可能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接纳。
-
在抱怨伴侣是完美主义者的同时,也要审视自己是否存在完美主义倾向,是否将对方合理的建议误判为挑剔,过度敏感和自我防护也可能体现出完美主义的特点。
今日电影推荐:《辩护人》
豆瓣评分9.1
宋康昊主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