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连续出台中小学生减负的文件,这个听上去象是要走人性化办教育的理念,实则是彻底关上了寒门出贵子的大门。
与此同时,头条报道了湖北,湖南等地培训机构门口,家长撑傘大清早给娃儿排队报名的场景。
中小学生减负,究竟减了谁的负?增了谁的担?
学生减负,寒门出贵子的路被彻底堵上了一,学生减负,家长增负。孩子放学早了,作业少了,孩子们"天性"释放,当真这样就能教育出国家想要的下一代吗?且不说这种减负是变相把孩子推向电子游戏推向不学无术,单是中高考机制不变的状态下,减负后的孩子怎么面对考试?我们都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付出哪来的回报?所以减负的对应面,是家长们的弥补措施。一方面家长不得不调整上下班时间,安排好接送时间,另一方面是寻找课外的补习渠道以补充课内的不足。所以才会出现培训机构人满为患的局面。
二,课内老师减负,课外老师增负。我们小时候老师是可以打骂孩子的,家长有时候还央求老师"孩子不听话就打",现在的孩子能打吗?谁打得起?老师成了高危职业,成了曝光率最高的行业。正是有了社会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使老师越来越谨小慎微,无所适从。自古有"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说,减负之后,使得本来就战战兢兢的老师队伍更加无奈,干脆不管不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与此相反的,培训机构反倒成了教育的主力军,野战部队替代了正规军,教育乱象叠生。
三,公立学校减负,民办学校增负。目前全国其他地方的教育形势不是很清楚,就上海而言,初中的主力在民办学校,优质生源基本上都集中在各个民办初中里,公立学校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承担者,说白了就是学渣的集中营,主要为各类技校或专科学校输送生源。这对于那些想考高中想上大学的家长,不谛是一个天塌下来的坏消息。
四,农村学校减负,城镇学校增负。小时候我读的小学是个完小,全校有三百多人,现在只有一二三年级不到三十个学生,四年级以后就要转到中心小学去上学,离家普遍有七八里地,既增加了孩子们的求学路程,又产生了交通隐患。这一现象绝不单出现在我老家,而是普通出现在全国各地农村。与之相反的城镇学校,挤破了头也塞不下,一个班排到80多人,一个初中入学考试竟然要惊动县长办公会,托关系走后门的人实在太多了,只好由政府出面,所有入学孩子实行公示。
学生减负,寒门出贵子的路被彻底堵上了减负,带来的是教育资源的严重失衡。生源分化,师资分流,落后地区的农村被掏空,城市被挤爆。发达城市的公办初中成了学渣集聚地和家长的恶梦。而民办初中动则几万到几十万的学费,教育机构一小时两三百到一两千的补课费用,成了碾碎穷人家庭唯一脱贫梦想的最后一根稻草。
高考,拼的不再是勤奋,还有金钱。往年,穷人的孩子通过努力,还可以通过高考跃级为达官显贵,而减负后的穷人孩子,早早就倒在去高考的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