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时,我才十多岁。在人世间游荡了十几年,已经不像小宝宝一样看到啥都好奇,都想用手试试,变得不想再扫地,洗碗,抹桌子,写作业,反正别人家孩子勤快能干的事,我都不想做。
不过,我有个优点,喜欢中国古代史,看电视剧都只看古装剧。初一就把我小叔叔以前的用过的《中国古代史》看完了,知道许多古代的八卦,或者在历史书看过的一言半语,经过揣测猜测瞎扯演绎出丰满一点的故事。在那一段时间,我知道了这个故事,我妈抱怨我懒的时候,我就说古代有个牛人叫陈藩不干这些事的。
我懒了这么些年,读过一些书,听说过某些思想,接触过某些理论,见识过某些主义,懂得某些套路,但伴随自己的也有现悲观厌世的情绪,总之内耗很大,还哪哪都不对劲。
前几天的某个傍晚,我认认真真做了一场家务,我突然感到很快乐。那一瞬间的顿悟就是杨千嬅在《再见二丁目》里唱的:原来我非不快乐,只我一人没发觉,若能放下渴望(执念),岁月长,衣裳薄。
劳动唤醒心灵。
中观套路什么的谁都可以说一箩筐,但是微观的体感,就是在那个场景里真实活着的感觉其实是容易被忽略的。
胡适说少谈点主义,多做点实事,大概是这种感觉。因为扫天下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但是扫好一屋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事,况且扫好一屋又一屋,才能连成天下。
在生活和工作中,不乏会讲故事、会玩套路的人,但是很多人得到机会后,因为某个微不足道的环节掉链子,你之前讲的故事越完美,别人对你越失望,甚至鄙视。
所以厚德载物确有其事咯,不然即使让你坐到那个位置上,简直是去丢人现眼,掉火坑。
微观体感支撑的中观套路才是生产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