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468571/9010c26168b61f17.jpg)
一箪食,一瓢饮。
寻常所见的油米盐酱醋茶,在庞珍笔下有了不寻常的味道。比如一块豆腐可以是担心上学迟到趴在奶奶背上泪滴未干的咸涩,也可以是得知老师还在豆腐摊前买豆腐后的清甜。吃一条鲥鱼的体验,如同经历了一场内涵丰富的旅行。小时候吃过的酱油蛋炒饭,几十年过去了,熟悉的味道不曾散去。还有一口黄桃下肚,妥妥的幸福感,是嫁接和融合了一代人苦难、磨练和悲悯的快乐。
让我吃惊的是,原来舌尖上的美味食饼筒又叫“五虎擒羊”,因为吃食饼筒的时候需要出动五根手指来抓住。原来“起糕”和“起屋”有相同的期许,因为起屋意为造房子,起糕音同起高,造房子就是要往高处造呀!
还有,相亲时候的餐馆选择与埋单时机是需要把握分寸的,办公室的零食采购与分享暗藏“潜规则”。出去与朋友聚餐还是回家和亲人团聚、日常碰面还是久别重逢、作为孩子和为人父母,对美食的期许不尽相同,就连味道都不尽相同。
这时候的美食,已然超越了单纯的食物本身:既作裹腹之用,也解相思之愁;既是连接他人的桥梁,也是接纳自己的通道。探求美食的过程,也就成了进入人群和场合、带入年龄与阅历、融入见识、人文以及当下心境的旅程。
时而深情,时而敏感,庞珍用她那或细腻或大气的笔触记录了我们家乡台州的各类美食。她的文字好似一只温柔坚定的手,一路牵拉着我,带我走回台州老家,走向记忆深处的故乡和他乡。
早两年出国欧洲任教,趁着节假日游历了十来个国家,走过五六十个不同的小镇或城市,吃过各地的美食种种。布达佩斯富丽如同皇宫的纽约咖啡馆,慕尼黑皇家啤酒屋的啤酒和大肘子,巴塞罗那口味正宗的海鲜饭,马德里的早餐咖啡和油条,童话小镇纽伦堡的香肠和酸菜,巴黎圣诞夜价格贵到肉疼的法式大餐,马耳他的红酒兔子肉、卡帕多西亚窖洞旅馆老板娘的家宴晚餐,捷克CK小镇差点擦肩而过的情调餐厅,还有意大利遍布街头的西式餐厅……每一趟旅行开始总奔着当地的美景美食而去,中途却必然有一段到处寻找中餐馆的插曲。
点上几个小菜,喝上几口热汤,哪怕味道很一般,内心依然很满足。
在我工作的小岛国马耳他有中国人开的超市,能够买到米线。每隔一段时间我总要给自己炒一盘米线,每次吃都能品出我最爱的天台味道!
怪不得蔡澜先生说我们吃的不是食物,是一种习惯,一种乡愁。
原来,这便是“味觉安处是吾乡”。
————————
庞珍的书出版了,上架了。多半时间沉寂的同学群又热闹了起来。有同学当即下单订购,有同学策划着作者签售会,还有同学想着来一场书中美食的寻欢。
就像现场有一束强光被打开,瞬间将生命力暗涌的激流照亮。
我喜欢庞珍这样充实、从容的生活姿态,一想到她如此笃定地葆有自己的热情与热爱,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给别人带来了收获和力量,就觉得羡慕不已。
借用《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的一句话感谢庞珍。感谢她用《台州味道》让我明白,“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
愿我们今生,生活成理想中的好日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