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受旧史观影响,视此公为国贼禄蠹,常为光绪、翁同龢们的失败而歔欷。长大后多看了两本书,才晓得那年头书生误国,尤甚权相。千年大变局下,国事如枯棋,政治博弈的背后往往有着盘根错节的纠葛、牵丝挂藤的恩怨,是是非非谁能说得清楚?后来,又读了几册古人与今人的笔记,更觉迂阔若翁常熟辈,清谈沽名、临事避让,见识担当尚不及合肥。
真正喜爱绘画的人一定明白“最好的画是下一幅”这个道理。我前后一共画过三块李少荃,这一次还算满意。画法上少了写实,却添了不少个人的情感与想象。绘画时想其生平,也算是精明过人、手段非常、出将入相、生荣死哀,但在历史的大舞台上闪转腾挪,却也不过只赢得两鬓秋霜、一腔惆怅。鬓发苍然,取其翰林书卷的一面;刻画眼神,于精明外再添点儿“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的沧桑。画毕,满腹怀古幽思——终岁长为笔墨忙,挥笔却写李中堂……
俱往矣,俱往矣!却不知萧条徐泗、莽莽长淮,还留了多少他的故事,供后人评点叹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