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写了一半没有保存,这也太没有职人精神了,罪过罪过。现在重新开始写。实际上写这篇影评的体验并不好,一方面这部电影有点让我失望,另一方面它所体现出来的东西在我脑海中是一团乱麻,我不知道该如何准确地定位这些东西。
我为什么一定要把这篇影评写出来,是因为这部片子中所体现出的精神是我所缺乏的——职人精神。职人精神,在我理解就是极度专注,永不停歇。在这个有WiFi的和谐社会中,即使看这部片子的同时我还刷了几遍朋友圈。更主要的,我自己兴趣太多,有时候就会给自己造成困扰。如果说要找一个职业专门体现职人精神的话,做寿司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寿司,小,精致,极致,这种食物本身的精神就和职人精神不谋而合,根本不需要赘言,只需要把从按摩章鱼到最后捏成的那一时刻的全程记录下来,就会令人对追求极致的职人精神佩服得五体投地。倘若没有选择这个职业来阐述,而是选择了剧中卖章鱼卖大米的人,或者选择了一个作家,尽管他们也有职人精神,但这样做总归隔靴搔痒,令人膈应。这也再一次提醒了所有搞文艺创作的人,手法有时候比主旨更重要。
这部片子所体现的职人精神,令我折服,同时也令我害怕。片中那个学徒十年才开始做玉子烧的年轻人,还有那个每天给章鱼按摩的年轻人,他们不禁让我自问:换做是我,我愿意和他们一样吗?我立马回答出来不愿意,因为在我的眼中,他们的工作是没有高价值的。重复性的做同样的一个工作,拧毛巾,烤紫菜,切鱼,做玉子烧,这和重复性的刷碗,烧水有什么区别?那么我就会想,如果让我和小野二郎一样去做寿司,我愿意吗?老实说,我也不愿意。我觉得只是重复性的捏寿司,实在是没有什么价值。
当我想到这里的时候,我明白了职人精神的一个重要前提——你必须对自己的事业高度热爱。爱的深度和投入的深度绝对是成正比的。比如我,我对做寿司一点也不感兴趣,在家里面搞搞业余的厨房实验我还可以接受,但是像小野二郎一样的极度专注的去做,那是绝对不可能的。父母肯为子女奉献所有,那是因为爱的深切。一个职人,必然是像爱子女一样爱自己的事业,才肯在这份职业上奉献时间和精力,即使是要日复一日的煎蛋。同时,爱和感兴趣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感兴趣属于业余范畴,爱属于职业范畴,这也是同样很多不是厨子的人喜欢做饭,有的人就做到了职业水平,因为他们对美食追求俨然让这份业余活动成为了一向职业。
很多人觉得自己没有职人精神,开始埋怨自己,于是狠狠地逼迫自己一定要专注啊一定要努力啊,结果越逼自己效果越差,越讨厌这份工作,陷入恶性循环。实际上可能错误并不在自己的行为,而在于自己的行为给了一个错误的宾语。所以,如果一个人无法对自己的事业发挥职人精神,那么就应该好好想一想,这真的是我的兴趣吗?如果是,这个兴趣是我自己的还是我接受了社会的兴趣?如果不是,我是为了什么才坚持做这份事业的,金钱,地位,为以后的事业做社会基础?这些目标可以支撑我卓越的做好自己的事业吗?
要想发挥职人精神,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谨防猪队友,建立职人小分队。看看片子里面,小野二郎长期的合作伙伴们,不管是卖鱼的还是卖米的,全都是自己行业的职人,精英。如果说你的工作伙伴全都是敷衍了事的人,你需要花更大的努力去独善其身(甚至你都不会有职人的概念),并且他们也无法给你的工作充足的支持。有一篇豆瓣上的文章说得好,如果你比你的圈子里的大多数人都要优秀,那你就该换个朋友圈了。
如果想要成为职人,还有一个非自控因素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原生家庭。小野二郎因为小的时候被赶了出去,自力更生,所以自己没有体会到多少家庭的温情,老了不去给父亲上坟,再教育下一代的时候也是主张挫折教育,十分强硬,自己又是一个工作狂,和儿子们的关系很淡。心理学里面有一个概念叫做防御,比如乔布斯,另一个神,他对世界的防御也很强,所以他在工作上处处追求卓越,以此来达到防御的目的。或许,我只能说或许,这种抱有心理上很强不满足感的人在事业上会有更大的冲劲,在我们看来他们缺乏家庭生活云云,但是你不能断言他们生活质量比我们差。
但是总体来说,这部片子看到最后总有有气无力的感觉。一开始我会被里面的美食和老头子的毅力所折服,但是看到最后,就会感觉自己是在看日本寿司宣传片,画外音就是“介是一家米其林三星的寿司店,你值得来这里吃寿司快来啊快来啊”。我期待看到寿司和二郎身后的故事,他对于食谱的创新有没有什么创意来源,哪一道寿司是这个寿司之神最喜欢的,在经营这家店铺的时候,他经历了什么,大儿子和小儿子之间微妙的隔阂,即使是职人精神,导演也缺乏对于职人精神的挖掘,整部片子总是停留在让职人精神震撼观众的层面。不知道这其中有没有东西方文化隔阂的因素,使得一个西方导演在处理日本题材的时候显得有些大而无物。
哎,尽管我没有对做寿司发挥职人精神的欲望,不过吃寿司我还是愿意职人一下的!^_^当然啦,这得需要我现在自己的工作上职人赚够钱……伙伴们,且思且行,为了做一个职人享乐家而奋斗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