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才听完薛老师讲的《叔向论忧德不忧贫》,这篇文章是《国语.晋语八》里面的最后一篇。
《叔向论忧徳不忧贫》写的是晋国正卿赵宣子因自己只有正卿的名分却没有正卿该有的财富而担忧,因为无财富就没有东西和卿士大夫们交往。可是太傅叔向却因为他家贫而向他道贺。面对赵宣子的不解,叔向给他讲了两个例子:
一是栾氏。栾武子(栾书)曾经弑无道的晋厉公而立英明的晋悼公。栾武子身居高位却只有百亩田,他家的祭祀器皿都不完备,但是他显示自己的德行,顺从国家的法律,使之传播到诸侯各国,因此诸侯们都亲近他,连戎狄都感念他。他以正气治国,因此免除了弑君之难。到了他儿子栾桓子,骄傲奢侈,贪无止境,无视军法任意行事,还放高利贷谋利,本应该祸及其身,却依赖栾武子的德行而一辈子平安无事。但是到了栾桓子的儿子栾怀子,虽然改变了栾桓子那样的恶行,重修栾武子的美德,可是他却早到了栾桓子罪孽的报应,被迫逃亡楚国。这正是有德庇荫后代,无德祸及后代。
二是郤氏。作为晋国权臣郤至,家中财富抵得上半个公室,光是他家出的军饷就占晋国全军的一半,真可谓国家一半的财富在郤氏。可是郤氏依仗富有尊贵,在国内骄奢淫逸,最终陈尸朝堂,宗族被灭。郤氏八人,五人为大夫三人为卿,如此尊贵却因缺了德而被灭,还无人为他们悲哀。
所以说德比财富重要得多。
叔向一席话点醒韩宣子,所以韩宣子向叔向磕头拜谢,谢他一番话救了整个韩氏家族。
就这贫与德的问题,薛老师又给我们讲了汉赋四大家之一的杨雄的名篇《逐贫赋》,我则由此想到的是“无欲则刚”。
前几年读过几步历史小说,一直都记得在那些作品里,那些清正廉洁的有德之士往往都十分贫穷,因为一心为国为民为理想而做官,不求功不求禄,所以做起事来也往往更刚正。就像海瑞。而若不能保德,则宁可不做官,如陶渊明。
自古至今,哪个朝代也不乏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的人,但哪个时代也同样少不了那些把美德看得高于一切的人,这样的人以各种姿态存在于生活中、社会间。
如今,有德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
读史,仍然能明净人的心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