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朋友的丈母娘脚抽筋,他用的是芍药甘草汤,按照了百科的常用量,吃了三剂不效,来问我是否有误,问了原因后,我说你原方加上一倍的量,结果2剂就缓解,用了5剂不抽筋了,但还是有点腿麻,我又让他加点鸡血藤,牛膝之类活血的药,再进三剂痊愈了。
2:一朋友爱感冒,每次感冒要么用麻黄汤,要么用桂枝汤,或者小柴胡,虽然每次感冒不超过三天就好了,但慢慢出现一种后遗症,就是每次用了这些药以后,发现咀嚼肌很紧张,晚上磨牙,时间长了感觉腮帮子痛,来问我是什么原因?
我说应该是你老是用发汗解表的药,伤了津液了,里面火多水少了,自然就呈现一种紧张的状态,我用了芍药甘草汤,吃了5剂后就缓解了,说用了三剂就不磨牙,问我是怎么回事?我说,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津液多了,紧绷的地方就缓解了。总结,学医要学医理,不能只学方子和药性,这样临床上才能变通。
3:一患者闻油就呕吐,所以只能吃没油的东西,几个月下来,人自然就消瘦几斤,到哪个医院都是是肝的问题,但是没有人能解决,一次聊天中说,难道中医就没有办法了吗?
这话就触动了我的思考。油遇热就融化,遇冷就凝结,应该是肝寒了,就给他用吴茱萸汤试试,把里面的生姜换成干姜来温胃散寒,加了党参补气,结果吃了5剂缓解了,来复诊时,我问他这汤味道怎样?他说挺好喝的,就是有点辛辣,然后原方又进15剂后,吃油腻食物都没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