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确立志向对人的重要性,早在《尚书》中就有所提及: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孔子也介绍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成了他圣贤之路的起点。至于孔子十五岁之前的生活,似乎因未曾立志的人生无所收获,反而没有提及。
历朝历代的名家伟人们都强调“志向”对人的修身立业的重要作用,这些网上随便一搜便有很多,在此就不再赘述了。我所想强调的是,为什么志向如此重要,或者说志向的运行机制是怎样的?
先把结论放前面:志向是人由自发进升到自觉阶段的标志。它意味着人意识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体,拥有对生命的自主与支配权,进而过上了有目的的生活。
这个结论比较抽象,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讲述:
1.立志能满足我们的身份认同。每一个确立了自己志向的人,一定都思考过这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到哪去?
举个例子:
小明高考失利后,在沉重的生活压力和对未来的迷茫彷徨中,他认真思考起自己的人生:因为我高中三年没有用功学习,总是得过且过。(这是对过去的回顾总结,也就是思考“从哪里来”的问题)
现在我是一个失败者,我难以考进一个不错的大学,不仅父母对此很伤心,我也充满了危机感和愧疚感。(这是对自己现状的评估,也就是思考“我是谁”的问题)
我现在面临两条路,要么马上步入社会寻找工作,要么再复读一年改变命运。(这是对未来的预计,也就是思考“我到哪去”的问题)
经过认真的思考后,小明这样告诉自己:
我虽然今年高考失败了,但这不是因为我脑子笨,而是过去的几年没有用功读书,高三的学习方法也有问题。仅凭高中文凭,我根本没有社会竞争优势。而如果选择复读,明年的成绩一定比今年要好,然后到大学继续深造自己。
小明的思考依次解答了“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到哪去”的问题,进而立志复读,来年再战。
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曾因成绩不理想而选择到省里最顶尖的复读名校去备考复读,他第二年成功进入大学后和我聊天时说,他的班主任是一位有着几十年教学经验的优秀老师,行事风格也让人印象深刻。
班主任在复读班开课的第一天就问他们是自愿选择复读的吗?随后这位老师解释说,他已经从教几十年,带过好几届复读班,他观察到一个奇特的现象:凡是复读后高考成功的学生,大多是自己选择复读。而那些被父母安排再复读一年的学生,十之八九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说完这个观察,班主任语重心长地告诫复读班的同学们:我观察的这个现象并没有科学依据,但老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如果你们不是出于自愿复读,一定无法真正用心学习,最终只会白白浪费自己的一年光阴和家里的期待与金钱。我希望你们从现在起好好想想,为自己的复读找到能坚持下去的理由。
2.确认志向能带给我们归属感。归属感,又称为隶属感。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我们天然渴望寻求群体的认同感。而志向的确立象征着我们已经明确了自己隶属于哪一群体,从而获得归属感。
举例来说,如果你立志于成为一名小说家,即便你还没写出什么作品,也已经将自己视为小说家的一员了。在这之前,你和许多网友一样,会吐槽某某名小说家黔驴技穷、写作速度慢等等。在这之后,你反而会下意识地辩护道:小说构思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小说创作当然要慢慢雕琢喽……
归属感的确认也会给你清晰的规划。当你立志成为小说家,你会有意识地搜集各个时代成功小说作家的传记、访谈。于是,你也学着村上春树每天跑步健身;学着王小波做数学题,看地下小说;学着钱钟书找一个能每天与你一起分享故事的那个Ta……
于是,你因自己的志向而活得充实且明确,能够看到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接近自己的梦想,也可以很轻易地为自己找到偶像,树立人生的参照物。
3.志向让我们高尚。尽管我们处于词义弱化和混同的时代,但是志向这个词不同于目标、渴望这些字眼的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崇高感。
古代的读书人不会说自己的志向是当官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而是说自己希望能经世济民。知识分子也不会说自己的志向是成为人生导师、掌握舆论与话语权,而是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如果说这是自欺欺人,给自己脸上贴金有些失于尖酸刻薄。志向的特别之处本就在于:它产生于我们一地鸡毛的现状,却引导我们超拔不凡。
如果眼中只有现实的苟且,未免太过于无趣和闹心。而志向的作用就是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闪耀,每当你肩负志向、毅然笃行时,你迈出的每一步都会回馈给自己感动,使得我们能够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成就志向的道路也是成就自我的旅程,而人性的健全发展与充沛焕发则是自我成就所必不可少的,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志向是我们人生不可或缺的光亮。
![](https://img.haomeiwen.com/i17688263/11e06e87659f608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