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大学》第一章

国学经典:《大学》第一章

作者: 小灯塔合伙人杨洋 | 来源:发表于2023-09-17 00:05 被阅读0次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要点】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这整篇文章,它最核心的就是这前面的八个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是全篇的宗旨、纲领,也是整个大学之道的圆满。朱熹所说的大学三纲:其实不是三纲,就一个纲领,叫明明德,能明明德就能亲民,就能止于至善,所以三纲是三而一、一而三,重点就在于明明德。

    明明德:一个“明”是动词,显明宏扬发扬。另一个“明”是形容词修饰“德”,合为名词“明德”,意指光明美好的品德。

    亲民:即新民,革新。使人弃旧迎新,去恶从善、恢复性德。《大学直指》云:“自性之众生,名为亲民。”王阳明《大学问》:“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

    止于至善:《大学直指》云:“成自性之佛道,名止至善。”王阳明《大学问》:“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

    明明德是修己,新民是帮助百姓革旧迎新,那就达到了圣贤的境界,也就是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这是我们的总目标,它包括自明其明德,也包括令天下人明其明德。这个欲字,古之欲,古是古人,古人是指什么人?圣人,大学之道是教导圣贤之道,使每个人成为圣人是终极目标。

    从治国、齐家、修身开始说。先要正心,正心先要诚意,诚意先要致知,所以关键是正心、诚意、致知,而致知在格物。物之本是身,物之末是家、国、天下,所以修身是根本。什么是修身?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就是修身。身修好了自然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

    千层之塔,始于垒土!修身,不仅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从一言一行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知行合一,成就圣贤之道。

    格物致知,也就是研究、探索、找出宇宙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目前还有很多未解之谜!

    《中庸》里面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治学要领。所以大家要慎思、明辨…尽信书不如无书。

    总而言之:明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

    《大学之道》注释

    1、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知止:知道目标所在。("至善"的境界)

    4、得:收获。

    5、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兴旺发达。

    6、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7、致其知:彰显明德本心,诚明一致。

    8、格物:探究事物原理。

    9、庶人:指平民百姓。

    10、壹是:都是。本:根本。

    11、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2、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13、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大学之道》出处

        出自《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北宋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南宋朱熹将《大学》和《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小结

    大学亦称太学,是封建社会为了培养“士”这个阶层的最高学府。“学而优则仕”,为了将来入仕而学习的一个预备役。

    大学之道强调的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儒家选拔人才首先要看的是德,唯德用之,最好是德才兼备。孔子也说过:“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德育是大学之道的根本,而修身、修己是完善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石。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窃以为,无论古今依然适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学经典:《大学》第一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opi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