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宁波一职员因深夜未及时回复工作微信遭单位辞退一事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王小姐任某餐饮店店长,任职快满一年。一天晚上22点23分,公司负责人在工作群要求10分钟内上报营业额,不发就辞退。王小姐因怀孕入睡较早未及时回复被辞退,公司拒绝支付其上月工资。经调解,王小姐获赔18万。(宁波晚报)
王小姐的案例并非个例,如今谁还敢说自己没经历过被工作微信在夜里闹得惶惶不安?
微信,本是用来交流沟通的一个社交软件,却随着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变味”了。曾经是联系两三好友的列表,如今已经充斥着各种微商、代购,还有越来越多的Lisa总监和Mike主管。朋友圈里除了摆拍镜头下光鲜亮丽的生活之外,便是越来越多的广告宣传。
如今微信的作用早已超出了社交的范畴,除了公众号每日的心灵鸡汤和圈钱种草,与人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好友之间单纯聊天的时代早在远程通讯软件发明不久就已经结束了,人们发现“交流”,可以有着多种的用途和类型。于是乎,聊天列表里的人越来越多,未读信息越来越密。但是想找人说话时,却总是无从下手,只有发一个自己可见的朋友圈,自己留几条装模作样的评论。
![](https://img.haomeiwen.com/i4445092/1e5038943c012e69.png)
02
下班后的工作微信,不回,害怕主管或者同事日后对自己有意见;回,又是让人头大毁了一晚上的生活。
遇到这种情况,想必大多数人的反应还是抱着沉重的心情回复了下去。毕竟还是钱最重要。而且在国人观念之中,不存在明确的“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即明确的“私人空间”。
缺乏对个人的私人保护意识是我国公民长期以来被诟病的问题。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物质资源的紧缺,导致了更重视集体而忽略个人的观点盛行,“与众不同”是不正确的,“标新立异”是要排斥的,甚至是过敏也只是因为你“太娇气”。
长此以往,个人的行为总是被覆盖在集体之下。集体出了事一定是大事,是关乎多数人的事;而个人,再怎么样也只是影响一个人,不打紧。
于是有了半夜来催促你的主管,有了节假日要求填表单的领导,并且他们的态度总是如此的理所当然和理直气壮。“这是为了公司/单位”,是一句永不过时,永远有效的标语。这个标语已经长久地被贴在了民族的心墙之上,以至于已经与墙壁融为一体,不可隔离了。
所以公司的主管可以半夜来通知,可以节假日要求加班,这在他们看来也是一件举手之劳毫不为过的事情,毕竟“你是公司的一员”自然应当“为公司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4445092/52cecd11c22e0787.png)
03
以集体为大的观点,也已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特点。这种观点并不是错误的,只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正如西方的“个人至上”的主义也屡次遭到非议,这种观点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中国社会已经逐渐从“一个人”向“每个人”方向发展了。“个人”越来越重要,“个人”的隐私与空间也越来越重要。
宁波市对于此次事件的回应也让人感到了社会的进步,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不仅不能避免,而且时时刻刻都存在着,但是我们也不能消极地看待。毕竟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进步的代价需要分摊到每个人的头上。
西方社会中,“工作”与“生活”是另个完全分开的概念。
“工作”中不谈生活,不念人情,该干什么就是什么,不会因为你多给领导倒杯水就能对你青眼有加,也不会因为你整日抱怨就会让你穿小鞋。他们看重的是工作本身,按时按量地完成工作才是头等大事。
“生活”重也没有工作,该度假就度假。沟通好假期,带着妻子儿女一同去,即便是工作邮件也只是简单回复,他们除了工作之外也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
但是这样的生活,你真的向往吗?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度也是很小的,没有人为你改变自己的想法,个人自身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无论你们多么交好,最多也只能是第二位,包括家人。
下班后的工作微信着实令人烦恼,但是短时间内又无法解决,何不换种心态看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4445092/bb76d82c5c315b86.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