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一次有幸作为“教学之星”代表参与督学办教学质量分析会。听了优秀教师代表、优秀班主任以及行政代表的发言后,不难发现一个共通点:好的教育与管理务必真正做到“两用”——用心、用情——否则一切都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纸上谈兵。
那么,与学生而言,作为老师的我们究竟该是什么样的存在?“双减”政策下的我们究竟又该如何教育?
学生的一生,是一场探索的长跑。而老师们,扮演的角色却只是陪跑接力赛中的某一棒。可是,在这场接力赛中,更多时候我们是隔空接棒,没有交待,没有起承转合。所有的一切,需要我们自己去揣摩,去估量。
不论愿不愿意接受,我们陪伴学生的时间只有那么短短的几年、一年、半年,甚至更短时间。时刻准备蓄势待发的我们,在接棒前,总会努力的充实自己,总想要用最佳状态,在最短时间内带着学生们跑出最远的距离。然而,理想很丰满,奈何现实太骨感。我们总想着发挥自己最佳实力带着学生飞,可是,也许在我们前一棒的老师也是如此想,所以,有的学生体力已经透支了,到了我们这一棒,有的学生甚至有了弃权的念头。
说实话,有时的我们可能太过焦虑了。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有自己陪跑的这一棒,想着世人也只会看着我们陪跑的这一棒。我们想要出彩,我们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我们希望学生只要不死,就得往死里跑。所以,偏激的我们有时会被“面子”冲昏了头脑,忘记了理性陪伴,忘记了我们的角色——只是陪跑!
是啊,我们需要认清自己的角色。“陪跑”,不是“代跑”,我们可以给学生加油鼓劲,可是我们却不能拉着学生跑。否则,裁判会给予警告,严重者甚至会被取消资格。
都说“有压力才有动力”!适量的压力,会让人有一种紧迫感,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可是,人的承载力,好比一个弹力球,它可能会比我们目测的强大,但是一旦过了极限,哪怕只是一丝微风过,都可能让其瞬间炸裂。
长跑中,如何做一个优质的陪跑?不是自顾自地狂奔,让运动员卯足劲来超越,而是可以比运动员稍微领先一点点,然后与之同步的为其加油鼓劲,给其一份支撑,而不是做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短跑,拼的是短时间内的爆发力;长跑,拼的则是耐力与毅力。将学生的一生当作一生来看,多一份理解,就是多一重爱的保护!
“双减”政策看似减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们的作业量及作业时长,从而减轻了老师们批阅作业的压力。但实际上,这却是给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能再靠从前那种简单粗暴的“题海”战术来巩固,力求心安,而是务必要做到精讲精练,努力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那么,也就是说我们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得承担起它的价值,必须实打实的备战。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的“减”,实则是一种提炼,是一种高度浓缩。
只要还有考核存在,只要高考不曾取消,只要高校录取不曾划水,那么筛选的残酷只会愈发的明显。如果说曾经的测试、考核是阶段性地、明打明地较量的话,那么“双减”政策无疑是逐步将我们的竞争对手藏匿起来。相同时空里,相对独立的存在,便是弯道超车的最佳时期。如果连对手在哪儿、对手实力几何都没个谱的话,无疑是温水里煮青蛙,最终这场战役注定得一败涂地。
向课堂45分钟要教学质量,不仅仅只是“教”,更在于“学”跟教的共频。
如何高效教才能达成高效学?重在“两备”:一备课标及教材!只有把握课标大方向,真正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胸有成竹时方能有的放矢地拓展;二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教是为了“学”,而“学”总会促进教。教只是“学”的一种辅助,所以“教”的一切准备都应该围绕“学”而设定。也许,面对班级的几十号学生,我们没办法做到一生一方案,但我们一定可以帮学生设定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梯度的“葡萄”。然而,这个设定必须基于对学生的足够了解。
老师与学生而言,就是那个唯一没有血缘关系却依旧真心实意盼着自己成人成才的人,而向善、向上,一直都是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渴望。背负,时间久了会是一种累赘,只有唤醒,才能共频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