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中有一段阐述治国理政的言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它的意思是:“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善良的本心,只有读书人能做到。至于平民百姓,倘若没有固定的产业,随之就没有不变的善良本心。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善良本心,他们就会胡作非为,干尽坏事。等到犯了罪,君主就用刑法去处置他们。这就像是安下罗网坑害百姓。而我理解的“恒产”是百姓有固定的工作,他们劳有所得,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去争取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所谓“恒心”就是人们心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它不仅是国家政局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表现,还是构建“大同社会”的关键。那么,“恒心”真的如《孟子》一书中记叙的那样——来源于“恒产”吗?
我给出的答案是:“恒产”为“恒心”的到来创造条件。但是,“恒心“并不一定来源于”恒产“。
《孟子》一书中的言论更是历经时代的考验、跨越时间的长河准确地投射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随着叙利亚冲突进入第七个年头,拥有悠久文明史的叙利亚受多年战争所累,已有数十万叙利亚人遇难,超百万人受伤,规模庞大的难民就此出现。他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连最基本的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命安全都无法得到切实的保障。即使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向他们伸出援手,但是“就业困难、风俗习惯差异甚远、文化鸿沟“等社会问题使他们无法融入新的国家、无法适应新的生活。对于国家安全感和社会归属感的极度缺乏,难民问题变得愈加棘手——可见当一个国家没有”恒产“做保障时,”恒心“就难以在百姓心中常驻。
但反观那些失业率低、社会福利好的发达地区,“恒心”同样弥足珍贵、万分难得:举一个例子,当一个车厢里的座位少于乘客数量时,肯定会有人站着;但是,当这个车厢里的座位多于乘客数量时,还是会有人站着——因为会有乘客想躺着。什么意思呢?善良的本心源自一个人的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美好的精神品质,它不等同于“恒产”,也不能用“恒产”等物质条件来量化、来换取、来塑造。
所以孟子才会一再强调君主要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所以,“恒产”的重要性不可小觑,我们也不能简单地看待“恒心“。我们在生活中为了获得”恒产“而苟且,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向往积聚力量。因为——脑海中的诗与远方,心中的爱与理想,就像亭亭净植的莲花一般出自污泥,但它不忘去散播清香。恒产与恒心,恰如污泥与白莲,相互映照,共生同存。
高一十班 17号 陈怡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