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5月四川省文化厅在威远文化馆举办了威远县《声乐培训、歌曲创作学习班》,参加学习的是县里各行各业的音乐爱好者。这次学习班的成果是丰硕的,通过学习提高了学员的声乐演唱和歌词、歌曲创作水平。
至今,我还记得学习班里师生们创作的几首歌曲。
这是省艺术馆的谢必忠老师创作的歌曲:
我爱我的油漆刷,
我爱我的油漆刷;
黑色的刷毛蓝色的把啊,
蓝色的把;
我用它上天绘彩虹,
写上我的心里话;
写上我的心里话。
这是一位学员创作的歌曲:
钢钎二锤叮当响,
万担泥石一肩挑;
学习大寨好榜样!
。。。。。。
这是也一位学员创作的歌曲:
油榨岩、四面坡,
山上山下乱石多;
贫下中农学大寨,
战天斗地暖心窝。
。。。。。。
这些歌词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其优美的旋律仍然萦绕在我心中。
婆城往事前面那张照片是《声乐培训、歌曲创作学习班》的部分师生留影。前排右起第一、二、三位都是省艺术馆老师。
但是,由于工作繁忙,这张留影上却少了一位不可或缺的老师。他,就是这次《声乐培训、歌曲创作学习班》的班主任、协办单位威远县文化馆的黄济人老师(现任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作协主席)。至此,本文不得不用浓墨弥补一下这一遗憾。
黄济人担任这次学习班的歌词创作的辅导老师,他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课堂上,他用一手漂亮的板书,将我的习作《学艺歌》写在黑板上,他用那浑厚男中音点评着。。。。。。这一幕,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而今,黄济人老师早已硕果累累、蜚声文坛。但,他成功的背后却有着孤寂的求索、不懈的追求和艰辛的努力。
一九七五年的一天傍晚,我去拜见黄济人老师。恰巧黄老师刚上街回来,手里捏着两包飞雁牌香烟,我们一起走上威远县文化馆二楼的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屋子。这,就是黄老师的寝室兼办公室。室内一张单人床、一把藤椅、一张办公桌,虽然简陋但也整洁。办公桌上一只茶杯、一个烟缸、几本印有威远县文化馆字样的文稿纸。我看着烟缸里的几只飞雁牌香烟的烟头,说道:今晚黄老师又要耕耘到三更啰?是的,黄老师挥了挥手里的烟回答:晚上爬格子还离不开这个。
的确,黄老师在威远县文化馆那几年,几乎每天晚上都在孤灯黄卷中度过。
那年盛夏的一个赤日炎炎下午,在文化馆顶楼的林厚成馆长家里。有林馆长、黄宗杨、江兴源三位前辈以及我和z君两位青年,我们五人坐在高低不等的小凳上成扇形分布;黄济人老师坐在对面的一张小矮凳上,手捧着一叠厚厚的文稿纸朗读着。这是黄济人老师写的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长篇小说《火树银花》的手稿的前半部分(当年他曾是下乡到越溪的重庆知青);他虚心地邀请三位前辈听后提意见,我们两青年只能算是陪听。黄济人老师读了整整一下午,其间偶尔拿起蒲扇搧几下以散酷热。
后来,七七年高考黄济人去了内江师范学院,再后来就以报告文学《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而一举成名。
本文作者:梅园居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