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孩满怀欣喜的去见朋友,朋友却苦着个脸,心情不悦。
接着,对方就开始一个劲地吐槽自己的委屈。
渐渐的,男孩的笑容也消失了。
好像朋友那些不顺心的事情,自己也经历了一遍。
听完后,男孩沮丧不已,感觉仿佛有乌云罩住了自己,整个世界都变灰暗了。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名词,叫“情绪污染”。
坏情绪就像流感病毒,能从一个人迅速传播给另一个人。
在别人的负面情绪里待久了,你也会深受其害,丧失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
成年人最大的清醒,就是不为别人的情绪买单。
古希腊有一句谚语说:“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
和愤怒的人争斗,惩罚的是你自己。
很多人遇到了不讲理的人,第一反应就是猛烈回击。
但事实是,就算你气得鼻孔冒烟,对方也不会良心发现,向你道歉。
而你却可能被冲昏头脑,做出傻事,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莎士比亚说:“谁能在激愤之间保持清醒,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矛盾或许由他人挑起,但战争止于你自己。
面对愤怒,主动退让,你不跟麻烦纠缠,麻烦自然就少了。
尼采说:“人是环境的产物。”
一个人在消极的环境里,自然会变得阴郁、不安。
因为人的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没有人能像垃圾桶一样,一味接收别人的情绪。
当别人的负面能量已经严重影响你的生活,转身离开,就是最好的选择。
作家苏童曾在一次新书签售会上,遇到一个中年男人。
对方空着手排队,到了苏童面前时,盯着他说:
“你不该随便出来签什么名,我是你的读者,但是见到了你我很失望。”
苏童听后一怔,面色难堪。
读者的失望,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是因为自己疲惫的表情,还是僵硬的微笑?又或是自己的模样与对方的想象不符?
他觉得自己好像犯了什么罪过,不应该出现在大家面前。
于是,他开始恐惧与读者接近,从此对抛头露面的活动避之不及。
直到多年以后,他才渐渐悟到,一个人终究做不到让所有人都满意。
别人对自己失望,那是他的问题,而非自己的过错。
他在书中写道:“大家讨厌你是不幸的,但是按照别人的期望呼吸、吃饭、说话、打哈欠是不必要的。”
讨好别人,是一场无休止的自我攻击。
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你就只能在委屈之中,消耗自己。
《女心理师》中的莫宇就是这样。
身为职场新人,莫宇为了融入集体,用尽方法满足同事们的需求。
每天早上,他都会帮去买咖啡、带早点;
一通电话,就能把他从家里叫来,帮人家加班;
在饭局上,即使被灌得狂吐,他还会挤出一副笑脸……
莫宇小心翼翼收敛起自己的情绪,结果没有得到别人的尊重,自己却活得越来越压抑。
后来,通过心理咨询,他才意识到,为了不让别人失望,他做了太多违心的事情,唯独忘记了取悦自己。
在心理师的建议下,莫宇开始学着拒绝别人,慢慢地,他的生活才回到了正轨。
杨天真说过一句话:“先满足自己,才能满足别人。”
千万不要看到别人不开心,就贸然牺牲自己的感受和权益。
要知道,你不可能凭一己之力,解决身边人的失落情绪;也不可能事事周全,让所有人都对你满意。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让自己活得舒服。
当你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时,就会发现,那些曾经困扰你的人和事,早已随风消散。
▽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了一个概念,叫“课题分离”。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
别人有什么烦恼,是否愤怒、沮丧,那是他要应对的课题。
而你的课题,是照顾好自己的生活,管控好自己的情绪。
所以,别轻易接收别人的情绪垃圾,也不要试图替每个人解决问题。
人生幸福的秘诀,不过是把喜怒哀乐的开关,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