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平公作为春秋时代的一位国君,政绩不俗,学问也不错。在他70岁的时候,依然还希望多读点书,可他对自己这个想法总还是不自信,于是他去询问当时的贤达师旷。
师旷虽然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但博学多智。晋平公问他:“我年龄已经很老了,可是还很希望多学习,长些学问,又总是没有信心,总觉得是否太晚了呢?”
师旷答非所问地道:“您为什么不把蜡烛点起来呢?”
晋平公有点不高兴:“我在跟你说正经话,你跟我瞎扯什么?哪有做臣子的随便戏弄国君的呢?”
师旷连忙说:“大王,您误会了,我也是在认真地跟您谈学习的事呢。”晋平公说:“此话怎么讲?”
师旷回答说:“少年时代好学,就如同获得了早晨温暖的阳光一样,那太阳越照越亮,时间也久长;壮年时好学,就好比获得了中午明亮的阳光一样,虽然太阳已至中天,可它的力量很强、时间也还有许多。”
师旷继续道:“人到老年的时候好学,虽然已没有了阳光,可他还可以借助蜡烛啊,蜡烛的光亮虽然不怎么明亮,可是只要获得了这点烛光,尽管有限,也总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多了吧。”
晋平公恍然大悟,连连道妙,信心陡增。
鸡汤文一再告诉我们,只要你开始学,就什么时候都不会晚,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学习当然是越早越好。
但是,假如错过了早的阶段,那就得用师旷的蜡烛之说激励自己了。毕竟,这个时代里,学习当真是一辈子的事。
年轻人这个字眼感觉不久前还是我的头衔,可是呢,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转眼就日过中天,估计再转两眼,差不多就会到师旷口中“点蜡烛”的年龄。自然规律,概莫能外。
我妈妈是个老知识分子,她说自己这代人在互联网时代就像个文盲一样,我深有同感,只不过是感于大数据、高智能、VI时代。越是有同感,越不愿意自己重蹈“文盲”覆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