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贤者不见诸侯(下)

贤者不见诸侯(下)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4-07-21 00:06 被阅读0次

孔子称赞虞人说,志士即使身陷困境,也不忘礼,勇士即使要掉脑袋也不忘礼。孔子看重虞人什么呢?那是因为国君召人的方式不对,不合礼法,因此即使可能要被杀头,虞人仍然拒绝前往。

 万章请教道:“那召虞人应该以什么作信物呢?”

孟子说:“召虞人做事应该用皮冠,召平民做事应该用旃,召士人应该用旂,召大夫才用旌。齐景公用召大夫的旌去召虞人这样的小吏,虞人即使死也不敢前去的。你想想,如果用召士人的旂去召平民,平民怎么敢去呢?”

用不同的信物作为办事的依据,这在古代礼法上都有明确的规定,旃、旂、旌都是旗帜的一种,区别在于镶饰物和旗面花纹的不同。

孟子进一步说,何况国君以一种不尊重贤人的方式来召唤贤人,这怎么可以呢?希望当面向贤人讨教,却不用恰当的方式,就像请人进门,却把门关上。义,就像路;礼,犹如门。只有君子能够坚守义,而出入进退必遵循礼。《诗·小雅·大东》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大道就像磨刀石,平坦顺畅,又像箭矢,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君子走的都是大道,要为天下人做表率的。

万章还是不服,他说,据史书记载,孔子听说国君召唤他,马车还没完全准备好,就出发了。难道孔子也做的不对吗?

孟子解释说“那是因为孔子当时是鲁国担任大司寇的职务,国君是在召唤官员,而不是召唤贤人。”

在《孟子·公孙丑下》第十一章中,孟子就曾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孟子就是要求国君以师礼待他,他才愿意去见国君。

至于权臣的召见,君子更是不会妥协。在《孟子·滕文公下》第十二章,孟子举过一个孔子和阳虎过招的例子,当初阳虎想召见孔子,耍手段要让孔子就范,孔子巧妙地也耍了一个手段,不使阳虎的计谋得逞。

相关文章

  • 读孟笔记12

    滕文公下(2) 七、 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纳。...

  • 孟尝君

    田文 诘难其父,门无贤者。 主家待宾,名闻诸侯。 食客三千,皆善遇之。 冯欢烧券,邑民心附。 鸡鸣狗盗,乃脱于秦。...

  • 国学经典学习笔记心得《孟子》卷六滕文公章句下(7-8)

    滕文公章句下•第七节 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 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踰[yú]垣而辟之,泄柳闭...

  • 一日一书

    九万里风斯下, 五百年贤者生。

  • 历史

    为博红尘妃子笑 骊山烽火戏诸侯 烽台旧址今犹在 不见妃子不见侯 文 寒山

  • 饿了

    五脏香火绝 四处诸侯集 不见炊烟起 鸣金回肚里

  • 贤者

    世有四贤,一曰儒家之孔子,二曰道家之老子,三曰墨家之墨子,四曰法家之韩非子。此四贤,似各颂各徳,然异名而同归也。故...

  • 贤者

    激情褪去后 她开始考虑道德 大事不妙 让潮汐去考虑引力 让苹果去考虑重力 让牛顿谦逊 都不如引燃一颗烟花 死的漂亮...

  • 贤者

    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占,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 家有八旬老妈||优点,见贤思齐

    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贤者,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把贤者作为自己的榜样,向贤者学习,努力做个贤者。老妈年近8...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贤者不见诸侯(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pkf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