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老师好,语文湿地的花儿草儿、兄弟姐妹们好!你们的朋友——吴海宁,在三峡向大家问好!
我以文字为主要传输方式,与大家聊这个话题。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与学
似乎,这个话题应该是课程专家们讲的,但我却想以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及我校在语文教学方面的一点做法,与大家交流这个看似深奥的话题。我的话题,将从两个方面展开,即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如果,我在交流中,过多地使用到了我校或我们,请大家不要被我的片面之辞所“迷惑”了。我仅仅是一家之词,若有不妥之处,有请各位朋友批评指正。
教师的教,我将从“我们在什么时空给孩子教”、“用什么来教”及“教的教学形态”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下面,我先说一说,我们在什么时空给孩子教。
很多老师都可能以为,这个话题不需要谈,因为,我们就是在学校里、在教室里教语文、教学生。执这个观点的老师,可能必须做出认知上的改变。因为,语文教学的时空,不能局限于学校教育、在教室里的教育,而应有着更为广阔的领域。基于学校、教室的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语文学得教育——是学校语文教育。
说这话的,是王荣生先生。他这个观点,我很认同。因为,一个完整的语文教育,不仅仅只有学校语文教育,还应有除语文学科教育以外的其它学科教育及更为广泛的母语教育,也就是说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总和。如果,我们有了这个认知,我们就会发现,语文教学变得非常的大了,也有人称之为“大语文教育”。
站在这样一个高度来看,我们的语文教育将会变得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也正是站在这个高度,我们更要认清学校语文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并努力去完成它。语文学科做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在人的社会化教育中承担着奠基的作用,语文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关于人的心灵的学问,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他们借助语言文字认识、了解、改造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语文教育是从人的活动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考察、理解、评价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教育。”这种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过程,有着自身的规律。
那么,语文教育应在一个怎样的时空进行呢?
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有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可以学习语文”。
可惜的是,学习语文的最广阔的天地在以前没有受到重视,甚至遭到人为的封闭,这种封闭的语文教学有以下特征:教师和学生在一个四五十平方米的教室里,把“窗户”关得紧紧的,手捧着书本,天天重复这样的劳动,划分层次结构、分析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概括写作特点……封闭终于招致社会的责难,甚至有人说这样“祸国殃民”、“误尽苍生”。
痛定思痛,终于有了变化,新课改的春风来了,从教者打开了窗户,新课改的新鲜空气进来了,给人以生机和活力。
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有了提高,长久的分歧也得到了统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标志着新一轮语文教育革命的到来,许多人认识到:语文教学再也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而存在了,在探索者的不懈努力下,令人欣喜的语文教学新思想、新理论得以不断涌现。
向王君老师的青春语文,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等,都是语文教学新思想,而且,在语文教学的领域正产生着非同寻常的影响。这是语文教育的大好形势催生出来的
。我想,基于生活实际的教,可能有以下的思考方向:不能把语言与其背景割裂开来,不能把语言简单地当作抽象的东西来进行分析,那种“重‘死’的语言、轻活的语言,重语言的形式、轻语言的内容,重语言的组合、轻语言的运用”的支解式教育再也不能在语文教学中立足了,取而代之的应是“从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规律来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从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从现代生活发展远景来规划语文教学的未来”的富有形象思维、富于表现情感、富有生命活动的新型语文课,而且,语文教学本着“让生活的观念统领教学,让教学的过程贴近生活”的原则,“按照人们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作中读写听说的规律来训练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应做到“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再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
在这种思考的指引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选择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逐渐成为现实。课程形态的多元化,要求有教学形态的多态化来支撑。事实证明,一种唯此为正宗、能够一揽子解决所有教学问题、放之四海而无坚不摧的语文课程形态,是没有的;囿于单一的语文课程形态,就既定的语文课程内容做加法、减法乃至变法,并不能解决“语文教学的严重问题”。唯有打破单一的语文课程形态,才能在开源中丰富语文课程的教学资源。
脱离生活的教学,脱离实际需要的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犹如空中建楼。
下面,我想讲第二个小点“用什么教”。
这对我们的老师而言,看似很明白,实际有点难达到。因为,很多老师只把教科书当作语文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使得语文课程资源相对缺乏或桎梏。事实证明,一种唯此为正宗、能够一揽子解决所有教学问题、放之四海而无坚不摧的语文课程形态,是没有的;囿于单一的语文课程形态,就既定的语文课程内容做加法、减法乃至变法,并不能解决“语文教学的严重问题”。唯有打破单一的语文课程形态,才能在开源中丰富语文课程的教学资源。
[害羞]《语文课程标准》①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若以此为最权威定义,则可以推知,其任务是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课程性质则为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论观点认为,课程是为促进学生发展而选择的系统化教学内容。依据课程论观点,系统化的语文教学内容,才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事实上,很多学校、绝大多数老师,仅仅将语文教学内容与一篇篇课文相联系,将语文教学局限于阅读教学(附加一点儿作文教学),使得语文课程异化为阅读课程,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被无视或忽视,进而失去了语文课程本性,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全面的关注和科学的培养。
我们的很多老师,就是抱着书本打滚,把语文课程窄化了。新课改以前的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程,就是抱着课本“打滚”的课程。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作为体现国家意志、承担学科教学任务的唯一课程资源,被老师们奉为权威,视为语文的全部,在四五十平方米的封闭教室里,老师们用凯洛夫教学法,千篇一律地将原本诗情画意、情深意浓的文本解剖得体无完肤,“少慢差费”的怪症犹如幽灵一般,让语文教学饱受“诟病”。
呵呵,学生语文成绩,从很大程度上,不是我们教出来的
。教师和学生在一个四五十平方米的教室里,把“窗户”关得紧紧的,手捧着书本,天天重复这样的劳动,划分层次结构、分析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概括写作特点……封闭终于招致社会的责难,甚至有人说这样“祸国殃民”、“误尽苍生”。痛定思痛,最初,研究者认为,产生少慢差费的原因是教学方法出了问题。但从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研究及对国家母语教学的经验加以借鉴之后,我们发现“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做文章,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新课改中,随着理念的普及及认知的变化,从教者打开了窗户,外面的新鲜空气进来了,给人以生机和活力。
对于广大老师而言,我们可以将“可以用来教的内容”做相应的拓宽,使语文课程资源变得丰富起来。新的理念需要新的课程资源来承载,需要新的教学行为来落实。仅靠一本语文教科书,完全不能适应新课改下的语文课程实施了,这就需要新的课程资源来补充。从国家层面来看,三级课程体系的落地实施,无法依靠一本教材来实现,这就需要我们依据课标与国家课程设置的相关要求,积极参与到课程研制及选择语文教材的工作中来。
事实上,传统语文课程中,“一方面,由于教师事实上被剥夺了课程研制参与权,教材重构自主权,语文教学内容趋于僵化、呆化。另一方面,由于语文学习的半自然性,‘学校语文知识’的生产性,几乎每一位教师的每一堂语文课,对课程内容都进行着这样或那样的个人化的阐释,从而使其发生变异。”
课本上的课,我们语文老师要有自主权,[呲牙]。要能灵活处理,大胆取舍。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化,使语文教学的资源必然呈现多元化的需求。语文教师参与课程研制,自主选择可供教学的资源成为现实。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这涉及到另一个我想到的问题,语文核心素养是不是只能用教科书的内容来教学达到。但这个问题,我今天,不能讲了。以后有时间,我与大家聊。我想说一说,我们学校的做法。在“语文教师拥有了课程研制参与权、教材重构自主权“”这一大前提下,我校语文组依据课标对教材编写的建议,打破原有单一语文课程形态,打破教科书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困局,将“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充分关照,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语文课程资源体系。
我校特色的语文课程资源,服务于不同形态的语文课教学,从对应性开看,学校一分为四的语文课程体系有着各自所依赖的课程资源(或教科书)。
一、部编教材。自2007年秋至2016年,几经改版的人教版教材,一直是学校语文课程的支柱资源。特别是2016年秋由教育部审定的新教材,吸纳了新的编排理念,无论在编排体例,还是在呈现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展现出良好的示例作用。既有传统语文教学的成果,又有新课程改革的经验;既有经典文本的呈现,又有教学方法的引领;既有“双线组元”的单元设计,又有“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既有连贯的写作系列,又有完备的助学系统;既强调了工具性,又体现了人文性;既凸现了学得,又照顾了习得;既重视了读写,又带动了听说……部编本新教材已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读本或教本,而更多的是课程意义上的操作手册或行动指南,这使得语文课的教学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这套教材很不错,所以,成为我们语文课程资源的主要资源。但要告诉各位的是,我们还有以下课程资源,供我们在学校语文教学中使用。
二、自编教材。我们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摆脱了传统“国学”、“经典”的束缚,走进浩如烟海的古文世界,撷取文海中的“通俗文章”,缀连成册,于2007年自编了《经典之旅》系列教材,供经典诵读课使用。
三、他编教材。这主要表现在对书法课课程资源的选用上。书法,被我校单独设课,开始于2006年。书法课,学生在书法教室上课,跟随老师练习硬笔(主要是楷书、行书及行楷)、软笔。原本,我校有写字教学的专职教师,书法功底也相对深厚,具备一定的教材开发能力,但由于人事的变动,语文教科书的改版速度太快等原因,书法教材从最初的自编发展到了现在的选用。
四、阅读资源。这是一个没有教材的语文课型——阅读课所包揽的海量资源库。我校自2008年起,在课表上开设了阅读课,用“法规”的形式,将这一课型纳入了语文课程体系。学校规定,阅读课必须由学生自由阅读,阅读课要在学校图书馆里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进行阅读,阅读分享课由学生自行组织做分享交流,学校还强力推行“书香润庭”家族阅读计划,并每年开展“悦读节”系列活动,开展阅读达人、阅读超人、阅读家庭等阅读先进评选活动。
以上的信息,是想告诉各位,我们把语文课给分掉了!
学校的语文课程,一部分课时拿来上统编教材,一部分拿来上自编经典教材,一部分拿来上书法课,一部分拿来阅读了。
始于2007年秋的宜昌金东方初中语文课程体系建设,以打破语文课就教语文教科书的桎梏为标志,经过10余年的努力,已初步形成了“一分为五”的语文课程体系。
“一分为四”具体指的是:将写字教学从语文教学里单列出来,设置书法课;专门开设经典诵读课,习诵《经典之旅》系列教材;开设阅读及阅读分享课,引导学生做海量阅读;上好统编教材,扎实落实基本课程内容。
林老师:《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广大语文教师投身“语文课程具体形态”的建设,具有纠正偏失、解放思想的积极意义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拥有了课程研制参与权、教材重构自主权
给大家看的,是我校的自编教材,[调皮]
吴忠豪先生曾说:“语文课程必须调整课时结构,‘均衡读写’,建构‘理解’和‘表达’并重,并且适当朝向‘运用’的课程结构。”⑦宜昌金东方初中的课表上,语文课程的课时结构被这样架构:一周六节语文正课,三至四节,用来教统编语文教材,一节用来上阅读课,一节用来上书法课。因为是寄宿制学校,一节晚自习拿来专门做阅读分享,每天晚自习中的18:30—18:45用来练习书法。我们的做法,似乎正印证了他的这一论断。
我们力图以教学形态的多态化,解决“阅读”与“表达”的结构性失调问题,找到解决语文课程重点取向失当问题的方法,还原语文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以上五种课型,分别从汉字书写、文本阅读与写作、自由阅读与项目研究的角度,对教材内容做了拓展与丰富。教学形态的多态,目的在于将语文教育与母语教育有机衔接起来,将“学得”与“习得”有效关联起来,将课内与课外密切沟通起来,从而实现“教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教”终极教育目标。
讲授统编教材,扎实落实基本课程内容,我们重点关注从阅读与表达的均衡发展。对部编教材的教学,教学策略是精讲精练,“讲在精髓,学进骨髓”,“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这种策略,让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在“得”的方向性更明确、过程性更实在、结果性更突出,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少慢差费”。
孔乙已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我图书馆的存量不多哟。
一所学校,能把写字当作一门课程来规划,当作一门课程来重视,由专门的书法老师来教学,这种行为本身就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种创举,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2018年才由教育部全面强势铺开的汉字书写课,在我校,至少比国家统一行动提前10年。
从课程的高度来规划写字教学,把写字教学开设成一门课,高起点架构语文课程教学实施体系,以培养正确的运笔习惯为抓手,由专业教师以身示范,从临摹到自写,循序渐进,扎实落实教学常规;以楷书、行书为主要字体,编撰、选用写字课教材,加强硬件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写字教学彰显办学特色。
在写字评价研究方面,学校历次大型的语文考试,都把书法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试内容,纳入语文能力考试范畴。我们还通过举办书法展、指导学生参加各级书法比赛等方式,进行成果层递式评价。
以上,我说的是我们对统编教材及写字课的安排与想法。
我们有一节语文课,专门拿来做阅读分享;有一节正课,专门拿来让学生进行海量阅读。
关于经典课,我们的做法是:朱自清先生曾说:“文言文的诵读,该是了解和欣赏为止。”我校以《经典之施》为内容的经典诵读课,就是以诵读为主,让学生读读背背,了解大意;不求全懂,但求能知为教学策略,实施教学的。
习典诵经,为的是修身致知。无论是作为启蒙开智的《三字经》、《弟子规》,还是作为普及教化的《增广贤文》,字里行间都无不充满哲理和智慧,可谓字字珠玑,句句警言,让今天的人读起来还倍感亲切,更不用说《论语》的哲理,《诗经》的雅风,《楚辞》的精魂,唐诗宋词元曲的律韵,百家散文的神采……诵读这些文章,引导学生回归经典,提升品位,去感受高雅文化的神奇魅力,在学生的血脉里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
这是当时写的序。
经典课,在我校已坚持12年了。阅读课及阅读分享课,作为我校语文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值得与大家推介。
发给大家的链接,是我在一次阅读分享交流课之时做的即兴发言,大家看了,就会明白,我们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我校强力推进“海量阅读计划”。把阅读课排上课表,每周至少有一节课学生在学校图书馆里读书,有一节课师生做阅读分享,在金东方初中已坚持8年。“但我们觉得还不够,还应该拿出更多的时间来让孩子们进行大量的阅读——让学生进行海量阅读。这个海量,一是如大海一样宽广,要求学生读大量的书,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二是如大海一样深邃,要求老师有效地指导,让学生深入地读,读得有深度。”我校语文教研组长吴海宁认为,“我们给孩子们罗列了《追风筝的人》、《城南旧事》等对孩子们的成长可能产生良好影响的名著,我们提出了每个学生在三年内争取达到3000万字的阅读量。我们还通过《读书进度卡》、读书分享(整本书分享、章节分享、主题分享)等形式记录孩子们的阅读轨迹、展示他们的阅读收获。”
我校七年级学生在一年内有《伊索寓言》、《草房子》等30本必读,《世说新语》、《苏东坡传》、《优等的心》等15本选读;八年级学生则有《西游记》、《文化苦旅》等30本必读,《巴黎圣母院》、《人间词话》等15本选读;九年级有《绝版的周庄》、《高老头》等30本必读,《培根随笔》、《鲁迅杂文精选》等15本选读。初略统计,一个学生三年下来,将必读90本、选读45本,阅读总量超过3000万字。
这是一个宏大的计划。学校通过开展“每周半小时”的班级诵读、“每周一节课”的全民阅读、“每周一节课”的班级共读等活动加以落实;学校还通过这“书香润庭”工作,将家长纳入到阅读大军里来,形成家校共读的氛围。
从上面的交流,我们可以看到,用什么教的问题是“课程资源”方面的问题;而以什么课来教什么,则是““教的教学形态”方面的问题。
小结一下,课程资源包括:一、统编教科书,二、学校自编教材,三、写字教材,四、阅读资源。
教学形态即语文课(上统编教材)、经典课(上自编《经典之旅》)、书法课(用他编教材,写字教材),阅读课(没有教材,图书馆及学生自已所拥有的书等为“读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