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土生土长在昆曲发源地,但从未对中国戏曲产生过兴趣,对那些咿咿呀呀唯恐躲闪不及。即使偶尔不小心听到戏曲也漠不关心,就如鲁迅先生所说,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但这一次却没能躲过,被结结实实地撞了一下腰。
前些天在夫人的威逼利诱下听了一场中国戏曲与中国文化的讲座,那是今年昆山“百戏节”中的一项活动,主讲人是中央民族大学的蒙曼教授。本想着只是眺望一下蒙教授本尊,但开讲三分钟后我便默默地拿出了笔记本。在这里把自己整理、归纳与扩展的,和同样喜欢中国文化与戏曲的伙伴们分享。
世界上曾有三大古戏剧,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但现在前两者或已衰微中落,或已成文化遗迹。而相对最为年轻的中国戏曲从公元11世纪登堂入室,至今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究其原因是中国戏曲与中国文化如影相随,一脉相传。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特有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戏曲是中国的民族艺术,他所散发出的气息自然离不开中国文化,在其流传的千年中,到处可见中国文化的影子和影响。
1.戏曲影响了价值观
有数据显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人的识字率大约为20%,而女性的识字率甚至不到10%。在这样的文化程度下,普通百姓无法从书籍上获得知识,所以在现代教育普及之前,中国人的历史知识大多来源于戏曲,对“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理解也往往来自戏曲,戏曲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
随着时代的变迁、思想的进步,传统戏曲所表达的内涵也显现出不少弊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鲁迅等人曾激烈批判过传统戏曲。胡适认为中国戏曲“总是一个美满的团圆……明知世上的事都是不如意的居大部分,明知世上的事不是颠倒是非便是生离死别,却偏要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传统戏曲所表现的好像就是“才子佳人相见欢,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而已。
正因为如此,中国戏曲需要与时俱进,内涵上不断深化、形式上不断出新,才能使传统价值观焕发出当代意义。
2.戏曲塑造了审美观
中国戏曲的特点塑造了中国人的审美观。
(1)“唱、念、做、打”相结合的四种艺术手段
《诗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戏曲正是通过唱诵、念白、舞蹈化的形体动作以及武术和翻跌的技艺来搬演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情感。
(2)“手、眼、身、法、步”程式化的五种技法
手指手势,眼指眼神,身指身段,步指台步,法指以上几种技术的规则和方法。前辈艺术家曾说过,“手为势,眼为灵,身为主,法为源,步为根。”其中“法”是指戏曲表演所不能背离的规矩和法度,否则就不是戏曲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很多的规矩和法度,比如唐诗,在律诗中平仄是最基本的要求,诗词的格律主要讲的就是平仄。再比如宋词,不同的词牌对词的格式有不同的要求。“如梦令”、“浣溪沙”、“蝶恋花”、“长相思”,短短几个字的词牌本身就凝练了中国风的诗意,呈现出有情有景的意象。
(3)虚实相生,传神写意
“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段话充分体现出中国戏曲的虚拟化与写意的特点。中国戏曲与西洋古典戏剧的“三一律”在舞台表现形式上有着巨大的差别,一台戏的时间可以穿越几十年,不同的场景转换就走遍了大江南北。
中国画不也如此吗?记得小时候看张大千“竹石图”的时候总觉得不像门口路边的竹子和石头,却不懂得中国画追求神似、注重意境、以形写神的特点。上个月路过“昆山侯北人美术馆”,正遇上“纪念张大千诞辰120周年书画展”,便重温了一下老先生的“竹石图”,有了新的体验。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幅泼墨山水画《卡迈尔山麓》,作品描绘的是美国加州西海岸卡迈尔小镇的山水风光,但坚守了中国画的本体特征与个性语言,寥寥几笔,言简意赅,形象浑厚,充分体现了含蓄之美和意境之美。
题外话:卡迈尔应该就是指卡梅尔小镇(Carmel),位于美国加州的蒙特利半岛,附近就是号称美国西海岸最美的“十七英里”。
3.戏曲体现了文学性
中国戏曲重“词”,具有极高的文学性。唐诗宋词元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中国戏曲中到处可见美文。
昆曲中最为人熟知的是汤显祖的《牡丹亭》,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除了动人的情节以外,更有许多唯美的句子,胜过情话千言万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怎奈何,如花美眷,终不敌,似水流年;恨不知所踪,一笑而泯,又岂知,爱恨情仇,终难忘,刻骨铭心。”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讲述了原本不喜欢听戏的林黛玉无意间听到昆曲《牡丹亭》,被唱词打动,伤心落泪。她听到的是:“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的是戏文,想的是自己的境遇,不禁感慨缠绵,触景生情,心动神摇,唤起心中许多记忆。她想起了崔涂的“水流花谢两无情”, 李煜的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还想起了《西厢记》里崔莺莺感叹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无论是《牡丹亭》还是《红楼梦》,好的作品大概都是这样,美“词”能写出真情实感,引发共鸣,打动人心。
南宋诗人陆游在《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中写道:“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的,满村听唱蔡中郎。”,描绘了一个生动的村居场景,村民们兴致勃勃地围着盲翁听他唱“赵贞女蔡二郎”的故事,而并不去追究历史人物的是与非。可见在中国古代,戏曲对历史和文化在民间的流传起到多大的作用。
一个多小时的讲座,折服于蒙曼教授的渊博、严谨、幽默,但又真实,优雅,闪闪发光。要问我是否从此喜欢上了中国戏曲,答案是“并没有”,因为蒙老师说“要看懂中国戏曲首先要有文化”。好吧,先学好中国文化,做个有文化的人,说不定哪一天真能听一听中国戏曲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