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上读书是源于伯伯家的姐姐。那时候我大约5、6岁,她比我大5岁,每次一看到我就会留我陪她玩,然后给我讲故事。这样一直持续了大概4、5年。后来她恋爱了,被家人教育的她来不及顾忌我,而我已经被她的故事给勾起了兴趣,所以已经能认识几百个字的我开始接触一些故事性很强的连环画、浅显易懂的一些简单读本。
第一次收到读书直接给的明确的馈赠是读《上下五千年》,那时候小学六年级。乡下的学校教学资源很单一,早早完成了老师交代的各种考题后实在无聊,从教美术的老师那里赖来了这套书的上册。然后很有兴趣的读完了(当时只有上册,记得一直写到了黄巾军起义)。然后整个初中时期的中国古代历史部分,就几乎没有复习过,对老师讲的每个历史事件章口就来。上语文的作文课时更是从来不吃力。因为此,整整开心了初中2年。
当然,当时也有个后遗症,在历史课本上的有些案例和读的《上下五千年》有冲突时,特别时历史课本上的某些事件表达得有些夸张时,很坚定的抗议是历史课本上没对,好几次让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很是尴尬。
因为当时读了一本《上下五千年》带来的馈赠和便利,让我之后对各种有故事情节或者浅显易懂不太学术的书完全没有抵抗力:小说、杂志、天文、医学、科幻等等,所有的 只要浅显易懂的,学术性不太强的书我都能看的津津有味。
也有原因是因为那时候条件确实太过匮乏,课外读书太少,一个不擅长体育运动、没有绘画和音乐等艺术方面才能的我当时也只有那些课外读本可以接受我了。加上那时候语文老师布置的假期作业是要读3本以上的课外读物并且要写读书笔记,所以那个阶段应该是读书比较多、也特别囫囵吞枣的时期,只要浅显易懂,并且有故事性的书,都能读的下去。现在还能记得名字的包括《安娜.卡林尼娜》《红楼梦》这些大部头,以及席绢的《穿越时空的爱恋》、武侠系列的《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小李飞刀》.......那时候不知道区分书的好坏,只是到有书读就很开心了。加上当时语文老师很鼓励我们多看书,并且从来不对我们选的书进行评论(我还记得我读的第一本非大部头的小说就是从我们语文老师的书店租来的,一本叫做《花魁公主状元郎》的言情小说,那时候选这本的直接原因是这本书很新,书本大,对于按天计算租金来说,感觉不吃亏,现在想想也是很服那时候的脑回路)
只是现在还有些不太明白的事,不知道是那时候的记忆力真的特别好还是那个年龄阶段的记忆就特别好:看书特别快,还能很准确的记住。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初二的一个冬天的周末,里面那么多生僻字以及大段大段的诗、词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读下去的。拿了张小板凳从早坐到晚,一天时间里直接看到了七十多回,其中好多内容都能记得,包括能记得《葬花辞》中大段大段的内容,现在想想都还很不可思议。
再后来读高中、大学了,反而不太去翻书了,却莫名其妙的喜欢收藏,喜欢买书,读高中的时候送同学生日礼物时,第一反应就是送一本书,完全没有考虑过别人喜欢看不也是蜜汁自信。读大学的时候,女生寝室很流行看言情小说,外面租书的铺子有整个整个书架的言情小说合订版,一本有4、5个故事的那种,几乎每天寝室的桌子上都扔着至少2本合订版,也不知道为啥自己那时候对这些没啥兴趣了,偶尔翻一翻随时也能丢。那时候成绩其实一般,确有个潜意识习惯就是去上自习,看图书馆的专业的书,当然读下去的更多是那些有故事情节的书。
后来毕业了,读书的日子似乎有些远离了,看到隔壁的小姐姐有厚厚一摞的管理上的书会很羡慕却读不下去。开始看到书就开始买,却很少读。每次搬家的时候,搬家师傅都抱怨那一堆书重到不行也舍不得丢,潜意识里知道这些是那一大堆行李里面必须要保留的部分。或许有一些技能没有好好培养就会流失吧,进入社会的时间越久,越难静下心来读纸质的书,而纸质的书带来的那种宁静、幸福的氛围是在电子书里面几乎感受不到的。
再后来,生活的磨难和挫折之后,满心的疲惫在面对角落里已经堆积有灰尘的书堆时,心里是明白的,需要多读书。只是远离了,再回来就不会一如既往,更难静下来,更难读下去,更难有那么快的产生愉悦感。只是身体是开心和放松的,似乎身体的习惯知道,这是很好的习惯,感觉有时候身体比我自己以为的更知道我应该干啥(莫名尴尬)。
白岩松老师曾经说过,读书是最低成本的投资,深以为然。在这个纷繁、随处充满诱惑和吸引力的生活氛围中,读书不但可以让自己内心不浮躁,也是最快速进步和提升的特别有效的途径。多读书、读好书,给生活带来更多应有的宁静之余,也提升自己,这绝对是曾经通过那些通过草草读过的书带来的记忆。
生活总是自己独立修行的过程,坚定自己,坚定目标,是生活中自己会发自内心的想去靠近的生活方式,而读书,无疑是实现这样生活方式的最好的投资。
这些是那些曾经粗略读过的好书后,让身体保持着幸福记忆的馈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