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了结一个由来已久的心愿、为了体悟一曲悠扬的旋律、为了见证一个美好的传说,或者根本就没有什么为了,我顶着七月的骄阳和酷热,从成都出发,踏上了东去江南的列车,开启了假期出游的行程⋯⋯
杭州 • 断桥不断
记得在我还是一个五、六岁大小的孩子的时候,我见到过父亲的两张照片。一张照片里,风华正茂的父亲正在一个湖边的大堤上散步,堤上的柳枝在微风中摇曳着。另一张照片里,年轻的父亲倚靠着石栏杆、蹲在一个池塘畔观看水里的魚儿聚在一起欢快地争抢饵食。父亲告诉我说:有柳树的大堤是杭州的西湖边上的苏堤;观魚的地方也是在杭州西湖一个景点,名叫花港观魚。后来,父亲还拿出一叠精美的书签给我细细地讲解。我知道了杭州有西湖,西湖有平湖秋月、西湖有断桥残雪、西湖有雷峰夕照、西湖有南屏晚钟⋯⋯总之,西湖就是一个可以和天上的仙境媲美的地方!我长大了也要去西湖!
从成都到杭州十四个小时的动车车程早已让我腰酸背痛,到旅店安顿下来时已是晩上十一点多钟。或许是心里有点小小的兴奋、也许是太过疲惫,我躺在床上反而没能尽快入睡,第二天早上五点多钟我已然早早醒来。骑上街边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趁着黎明的曙光,呼吸着清晨清新的空气,我来到了神往已久的西子湖畔⋯⋯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我来到苏堤的时候,堤畔荷塘边已有三五成群晨练的人们。他们有的在练太极、有的在舞剑;有的在跑步、有的在漫步⋯⋯。清凉的晨风中,我慢慢地移动脚步,纵情欣赏身边的湖光水色,生怕错过了一个景物。
来到西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水平如镜的湖水,湛蓝的湖水在太阳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美丽极了;许多游人在湖上泛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风景画。湖边的柳树郁郁葱葱,婀娜多姿,路边的小草也青的逼你的眼,在微风的吹拂下,动摇西摆,向在和游人亲昵的打着招呼。
苏堤全长有三公里左右,在秀丽的西湖中穿越而过,将西湖的南面和北面连接起来。堤上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不仅名字取得优雅,而且意境古朴美观。苏堤两边栽植有很多的柳树等各种树木和花草,绿草如茵,万木争荣。虽然时下不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我未能欣赏到苏堤春晓的美景,但夏日里明媚的阳光和充足的雨水让嫩绿的柳叶挂满了柳枝,向人们展现着它的郁郁葱葱。弯弯的柳枝在轻薄飘渺的晨雾中随风飘舞,宛若翠浪翻空,碧波荡漾。此时,站在苏东坡石像前,我仿佛也和历史肩并肩地站立了千年,好像亲眼看着他在开浚西湖,取湖泥葑草筑成的场景。对于苏东坡和白居易这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壮举, 我心里的敬仰油然而生!
乘船登上湖心小岛,环绕小岛,我努力追寻着父亲当年的足迹。从小岛上望去,西湖中有三座古塔,相传为苏东坡在杭州为官的时候,疏浚西湖是所创建。而有趣的是塔腹中空,球上排列着五个等距离圆洞,若在月圆之夜,洞口糊上薄纸,塔中点燃灯光,洞形映入湖面,呈现出许多月亮,真假月影确实难分,故的名:三潭映月。传说湖心小岛是当年筑堤时挖出的淤泥堆积而成,岛上有大大小小的荷塘。荷塘里的假山造型各异,荷塘上则是卍字形的曲径迴廊。一群群红色、白色或者金色的鲤鱼在碧绿的荷叶下悠闲地游来游去,这里就是父亲当年驻足的“花港观鱼”吗? ⋯⋯
人们常说:来到西湖,就要“春看柳、夏看荷、秋赏月、冬观雪”。在西湖,看荷花的最佳去处当数“曲院风荷”这个地方,这是观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游名园。曲院最精彩的地方是风荷景区,宁静的湖面上分布着红莲、白莲、洒金莲等。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大大的花瓣,椭圆椭圆的,美极了!你可知道,2016年杭州G20峰会期间,国家元首们就是在“曲院风荷”欢聚的!
与苏堤遥相呼应的是白堤,白堤的东端横卧着断桥,断桥的对面耸立着雷峰塔,真是“断桥不断,雷峰塔未倒”!我看到的断桥没有断,是因为只有在瑞雪纷飞的时节才能观赏到“断桥残雪”的美景。耳边传来循环播放着的《千年等一回》的歌曲提醒人们,这里就是传说中痴情的许仙与多情的白娘子的爱情故事的发生地。青春年少的我曾经赞美过并且艳羡过许仙和白娘子浪漫的爱情,也曾经为他们在雷峰塔前无可奈何的悲痛分离而痛彻心扉,甚至因为不懂爱情且“狗拿耗子”的法海把白娘子镇压在雷峰塔下而希望雷峰塔尽早倒下……好在最后白娘子被青蛇姑娘救出,许仙和白娘子得以继续他们美满的幸福生活,一段白娘子千年传承的爱情故事,总算让人有了期盼的结局。虽然这只是个传说,可是它让很多渴望美好和自由的人们欣喜。事实上,从古至今,无论才子佳人,还是凡夫俗子,毎个人心里或多或少都有其浪漫情怀、都渴望美好的爱情和美满的生活。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美丽的传说而更加神奇,西湖才多了些古典的韵味。既然如是,断桥不断就不断吧!既然如是,雷峰塔未倒就未倒吧!
杭州有一道美食名曰“西湖醋鱼”。据说其烹制方法极为讲究:首先将草鱼剖净,由鱼肚剖为相连的两片,放进锅中,注满清水,加葱、姜、酒等煮滚去腥后,用小火焖10分钟,捞起盛入碟中。然后用糖、盐、黑醋、酱油、胡椒粉和生粉水勾芡,再注入葱油。最后把酸甜适度的浓稠芡汁盛起淋在鱼上,洒上香油即可。西湖白堤上有一“楼外楼”,既然来了西湖,就移步进去尝试一下那里的“西湖醋鱼”吧,虽然价格有点小贵!
乌镇和周庄 • 小桥流水乌篷船
从杭州东站乘坐高铁最多半个小时即可到达桐乡,再坐一个小时左右的公交车就到了乌镇。从上海虹桥乘坐高铁二十分钟到达昆山,再坐十分钟公交车即可到达周庄古镇。同样的江南水乡,却各具特色。
乌镇具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是典型的江南六大水乡古镇之一,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在乌镇只有一条古街,分为东栅和西栅。乌镇,像许多江南水乡古镇一样,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一座座连接河道两岸的圆拱的石桥!石桥是由一块块石头垒砌起来的,无论怎样去看,都很精致,可以说为是巧夺天工。灯火阑珊的夜晚,拱桥倒映在清澈的河水里,浑然一体,远远望去就像是一轮明月、又像是一圆明镜。在我看来,如果没有流淌的河水,乌镇便失去灵动之美;如果没有那些桥,乌镇也就少了别致。
走进乌镇染布坊,仿佛一下子穿越了历史,回到了那个男耕女织的年代,满院晾晒的蓝印花染布透露着一种娴静自然的清新气息,这种简简单单的色彩带给人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舒适。走进乌镇的老酒坊,老板会从土坛里舀出一碗醇香浓郁的女儿红,让你领略江南水乡的古朴民风。
乌镇是一个具有文化气息的地方。行走在乌镇青石小巷里,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人们秉持着“晴耕雨读”的古训。转角处,一代文学巨匠茅盾的故居就坐落在这里。他的庭院颇具江南风格,为木制,分前后两院,有独立的花园,整体看上去设计风格考究,虽临街市而幽静其中。
如果把乌镇比作温婉柔情的小家碧玉,那么周庄则应当是典雅大气的大家闺秀。周庄始建于1086年(北宋元祐元年),位于苏州昆山市。[周庄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有独特的人文景观,是中国水乡文化和吴地汉文化的瑰宝。周庄绝大多数民居仍为明清建筑,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周庄民居古风犹存,还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周庄人家因水而筑,粉墙黛瓦的深宅大院,雕梁画栋的临水小阁,比比皆是。在沈万三故居、富安桥、双桥、沈厅、怪楼、周庄八景等众多知名宅院中,尤以深厅、张厅气势非凡,历经百年,风姿依旧。
和乌镇一样,周庄也有很多古朴的石桥。周庄的桥,古意朴拙,形态各异,而最知名的无疑就是双桥。双桥地处周庄中心地段,位于交叉的河道上,呈直角状排列,当地人称“钥匙桥”。当年著名油画家陈逸飞画了此桥后,曾经被美国石油大王收藏,后来石油大王访华时又将这幅画转送给邓小平。从此周庄随着双桥一起在世界上声名鹊起。
周庄呈“井”字形的河道,构成了水乡神韵。条条水巷游人如织,条条河道轻舟荡漾。 坐上乌篷小船,听着身穿青花布衫的船娘摇橹清唱江南小曲,那是多么愜意的意境!
走在周庄的巷陌里,你会发一道美食的招牌会吸引你的眼球:万三猪蹄!当然,关于这道美食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明初的时候,朱元章当了皇帝,那时候的当权者对姓氏都讲究个犯忌讳,猪与朱同音,于是整个大明上下就避讳说猪(朱)了。那时候的沈万三是全国首富,库里的银子多的数不清,财大气粗底气足,做皇帝的巴结他也是情理之中的。话说一天,皇帝朱元璋串门到了沈万三家,于是就留在他家用饭,偏巧上菜的时候有道猪蹄,这朱元璋就不高兴了,心里犯了嘀咕:我可是姓朱,你说我来你家做客,你给我吃猪(朱)蹄是什么意思啊,还想吃了我不成啊?但是沈万三也不是笨人,他灵机一动,从猪蹄中抽出一根细骨头来,以骨为刀分开了皮酥肉嫩的猪蹄,巧妙的化解了难题。朱元璋见没有难住沈万三便开始专心的吃猪蹄,谁知竟然吃对了口,觉得美味无比,就打听这道菜的名字,沈万三一想总不能直接说叫猪蹄呀还不得又犯忌讳,于是他一拍自己的大腿说,这是沈万三的猪蹄,于是沈万三猪蹄由此得名。既然遇到了美食,何不尝一下,万三猪蹄肉质鲜美色泽酱红肥而不腻!
上海滩 • 滔滔江水永不休
不妨让我先梳理一下我去上海前头脑中对这个国际大都市的认识吧。其一,读初中的时候,地理书上说:上海位于祖国的东部、母亲河长江于此流入东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工业中心,是我国第一大城市。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Made in Shanghai 。例如,我父亲给我买了一块手表就是“上海”牌。其二,我看过一部电视剧《上海滩》,电视剧里描述了民国年间上海帮会内的人物情仇。《上海滩》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要在上海生存下去,就需要和一帮出生入死的兄弟一起去打打杀杀;周润发好帅、赵雅芝好美 。其三,CCTV的新闻联播节目里,时常会报道来自上海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
刚到上海,在上海求学的儿子便带我去看上海外滩的夜景。外滩矗立着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素有外滩外国建筑博览群之称。虽然盛夏的上海酷暑难耐,但是当我们父子来到外滩的时候,那里早已是人头攒动,好像三十多度的高温一点也没能削弱人们观赏炫丽夜色的激情。熙熙攘攘的人群朝前涌动,观看着身边流光溢彩的景色。大都市的夜晚是华丽无比的:林立的高楼、多彩的灯火、欢乐的人流、霓虹闪烁的东方明珠、还有海关大楼顶上传来的《东方红》乐曲报时的钟声⋯⋯
次日清晨,我又一次来到外滩。此时的外滩已经没有了昨夜的喧嚣,只有黄浦江在静静的流淌着。江面不时响起一两声过江轮渡那悠长的汽笛声,好像宣告上海的早晨已经来临。渡过黄浦江,我来到了与外滩隔江相对的浦东陆家嘴,因为这里有上海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
前不久,从电视里我看到过一个专题纪录片,介绍了号称“上海之巅”的上海中心大厦,于是我在东方明珠留影后,便乘兴登上了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中心大(Shanghai Tower)是一座超高层地标式摩天大楼,其总高为632米。大厦共有126层,由地上121层主楼、5层裙楼和5层地下室组成,其主体建筑结构高度为580米。“上海之巅”观光厅位于第118层,垂直高度达546米,包裹落地超大透明玻璃幕墙,可360度俯瞰上海城市风貌。上海中心大厦建筑外观呈螺旋式上升,建筑表面的开口由底部旋转贯穿至顶部,城市天际线。
我忍不住问自己,这就是电视剧《上海滩》里的上海滩吗?沧海变桑田,曾经的旧上海租界、曾经的上海十里洋场,如今已成为中国的金融及贸易中心。
苏州 • 姑苏城外寒山寺
“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是人们对苏州和杭州美景的最高评价。苏州以其园林景观而著称于世。我游过拙政园,再次拜读文学巨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文,真是让人对老先生顶礼膜拜!老先生这样写道: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魚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游览苏州的另一个去处便是虎丘。我当初弄不明白,为什么虎丘山高仅30多米,却号称“吴中第一山”?甚至连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也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带着困惑和不解,我冒着烈日沿着山路拾级而上。我一边走一边仔细阅读路边的碑文资料,倒也学到了不少知识。虎丘原名海涌山,据《史记》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又一说为“丘如蹲虎”,以形为名。半山处的剑池埋有吴王阖闾墓葬的千古之谜;千人石留下了“生公讲座,下有千人列坐”的佳话。来到山顶,却见一千年古塔倾斜着塔身,好像随时都会轰然倒塌。此塔乃“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是世界上第二斜塔,中国第一斜塔,是古老苏州的象征。它建成于宋建隆二年辛酉(公元961年),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塔七层八面,塔高47.7米,因多次经历地震、火灾和雷击而发生倾斜。塔向东北偏北方向倾斜,其塔顶偏离中心2.34米,最大倾角是3度59分,虎丘塔也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这座塔是江南现存时代最早,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的一座佛塔。这座塔却是斜而不倒,所以更显得它的珍贵,由于在全国仅存此例,因此该塔无论在建筑科学,造型艺术、历史研究等各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虎丘是苏州两千五百年沧桑的见证,高高耸立在山顶的虎丘塔已经成了苏州的标志。所以,又印证了苏东坡的话,到苏州,不可不游虎丘。
有诗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禁不住这两句诗的“忽悠”,我来了寒山寺。坦率地讲,游罢寒山寺,我的心里只有满满的失望!在这里我见到的都是替人算命消灾的大师高人或者烧香拜佛的信男善女,这与我在其它寺庙里见到的景象别无二致。当我看到佛堂里,烟熏火燎中,那些亦真亦假的信男善女们双手合十跪在匍团上,对着贴金的塑身念念有词的神态,我觉得很无语,毕竟每个人的“三观”不同。唯有寺院过道两侧的墙面上排列着一块块石碑提醒着我,我现在身处寒山寺中。每片石碑上镌刻着书法大师们用各种字体书写的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内容,我感觉自己是在看一场书法作品展。唉!姑苏城外寒山寺,真是相见不如怀念啊!
无锡 • 不朽的《二泉映月》
无锡有很多诸如寄畅园、蟸园、惠山古镇、东林书院等不胜枚举的美景,我也去游玩了太湖边美丽的鼋头渚。可是坦率地说,我之所以去无锡,绝对是瞎子阿炳的家乡在无锡的缘故。正是因为无锡有瞎子阿炳故居,我才决然地去了无锡。谁让我是《二泉映月》的顶礼膜拜者呢!
在无锡城区最繁华的地段、林立的高楼大厦间有一片篮球场那么大小的崇安寺图书馆广场。走进广场,一座惟妙惟肖的瞎子阿炳的雕塑、一个早已进入到忘我境界拉着二胡的阿炳的雕塑就映入我的眼帘。我仿佛听到了他琴弦上飘来的愤世嫉俗的旋律!我仿佛听到了他发自内心深处对坎坷人生𡘊力抗争的强音!
瞻仰过阿炳的雕塑,就看见了他的故居,也是阿炳的纪念馆。阿炳生于斯,逝于斯。我走进故居大门,就听见低回婉转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在园子里飘荡,一如阿炳在如泣如诉。
正对故居大门的是阿炳和他父亲华清主持的道教道场雷尊殿。此地原来是一个道教的祖庭洞虚宫,雷尊殿曾是阿炳父子当年栖身的地方。雷尊殿大门口的立柱上有副对联:上天无私霹雳一声惊世梦 、下民有欲电光万道照人心。雷尊殿现在已经布置成为一个展厅,一些图片和纪念物展示着阿炳的生世和他在音乐领域的伟大成就。
华彦钧(1893 —1950),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人。阿炳出生于道教世界,家世凄苦。一生处于社会动荡和变革的时期,经历军阀混战,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等多个时期,生命终极时才赢得解放。人民在水火中煎熬、个人命运的艰难坎坷,给予他深刻的认识和感受,也为他的音乐创作赋予丰富的内涵。他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无一不精。他特别善于运用时事新闻,编词说唱,揭露时弊,嬉笑怒骂,痛快淋漓。民国及抗战时期,他的“说新闻”成为无锡人民喜爱的“一绝”。
雷尊殿的前面是两间低矮的平房,这就是阿炳曾经生活起居的家。走到他的老屋,感觉沧桑依旧。墙面上的白灰已经脱落了很多。虽然有几缕阳光从窗外照进来,但是屋里仍然显得昏暗和潮湿,甚至隐隐可以闻到一丝丝霉气。墙上挂着阿炳和他妻子董催娣的照片,据说这张照片是邻居发现的。良民证上有阿炳唯一的一张存世照片:梳着道士头,面容清廋。阿炳的穷家里实在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啊,只有一顶旧蚊帐、一片单薄的竹床、旧被子、旧草席。 居家用品也少得可怜:一张木桌上的摆放着三两个土碗、一些碗盆和油灯、破衣烂衫、还有墙角处破旧的皮箱、皮箱边一把二胡和琵琶斜靠在墙上。这是一个多么寒伧简陋的家!这是一种多么穷困潦倒的生活!
阿炳留下最为有名的二胡曲有:《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二泉映月》。《二泉映月》是阿炳一生的心血结晶。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家国遭难,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世态炎凉,鬼魅横行。当局的腐败,人民的苦难,点点滴滴都刺痛了阿炳那颗正直而富有同情的心。他痛苦,他激愤,他在琴声中倾述。我以为,在皓月当空、夜深人静的时候,聆听一曲巜二泉映月》,会让人的心灵得很洗涤。我理解的《二泉映月》不仅仅是哀怨委婉、愤世嫉俗的情愫,也是一种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真是倒不尽的人世苍桑、酸甜苦辣,都凝结在这潺潺流淌如二泉水一般的音乐中了。
我也读过一篇介绍阿炳的文章,文中提到阿炳曾经因为吸食鸦片、曾经因为嫖娼身染梅毒,导致其双目失明,最终穷困潦倒。读罢文章后,我曾一度担心瞎子阿炳在我心中神圣一般的形象会大打折扣。可是细细想来,我怎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苛求一个生活在几十年前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呢?无论如何,《二泉映月》是一曲千古绝唱!
当我离开阿炳故居的时候,我又远远地看见广场上阿炳的雕像:神形兼备,好像阿炳又复活了一样,他永远不知疲倦地拉着那首“需要跪下来聆听” 的绝唱《二泉映月》⋯⋯
南京 • 长江有意化作泪
南京就好像是一个舞台,由古至今永不停歇地上演着人间历史戏剧,庶民百姓的幸福与痛苦、贵胄王孙的得意与没落、民族的融合与分离、国家的兴盛与衰落、以及外敌的侵略和杀掳等都在这里悉数登场⋯⋯要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不妨从参观这里的博物馆开始吧。
我首先来到了位于南京长江路与汉府街交会处的有“六朝博物馆”。“六朝博物馆”是全国第一个以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朝代为展示主题的“六朝博物馆”。博物馆里陈列了很多出土的文物:在博物馆负一层有一段长25米、宽10米的六朝夯土墙遗址,经考证为1700年前六朝建康宫城的建筑遗址。正是因为这处千年遗址的出土,才有了今天的六朝博物馆,所以说夯土墙是整个博物馆的根。六朝博物馆展陈的核心主题是展示“东方大都会”的风采,内设《六朝帝都》、《千古风流》、《六朝风采》和《六朝人杰》四个展览,展出了反映六朝时期的陶俑、青瓷、墓志、瓦当、石刻等大批珍贵文物。六朝时期的南京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和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
游览过“六朝博物馆”,我来到位于秦淮核心区的“瞻园”。这里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园林,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瞻园叠经明、清、太平天国、民国与当代,沿革复杂,历经变迁。其历史可追溯至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前的吴王府,后赐予中山王徐达的府邸花园。清顺治二年(1645年)该园成为江南行省左布政使署,后来成为清朝各任江南布政使办公的地点。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瞻园先后为东王杨秀清王府、夏官副丞相赖汉英衙署和幼西王萧有和府。民国时,江苏省长公署、国民政府内政部、水利委员会、中统局、宪兵司令部看守所等政府机关曾设园内。1949年后,南京市公安三分局曾驻斯园。1958年后,南京市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设在园中。游完瞻园后,我想到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风水轮流转!
与“六朝博物馆”紧邻是总统府,这里又是一个见证朝代更替的地方。这里曾经是明朝的王府。清康熙乾隆的“行宫”和清朝的总督署。太平天国的天王府。民国元年(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此处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民国十六年(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不久移驻这里办公。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梁鸿志等人在这里成立日本傀儡政权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维新政府和另一傀儡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入汪精卫南京国民政府。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蒋介石、李宗仁分别当选总统和副总统后,国民政府改称总统府。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24日凌晨攻占总统府,南京解放。南京解放后,总统府一直作为机关办公场所。游完总统府,我想到还是人们常说的那句话:风水轮流转!
乘车到达万木苍翠的中山陵景区后才得知:中山陵景区每周星期一都要例行闭园修整,不接待游客。我和其他乘兴而来的游客只能在中山陵大门前的广场上,透过铁门上的小窗口,远眺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了。
我去参观了举世闻名的南京长江大桥。1970年代或者更早年代出生的中国人,无人不知晓南京长江大桥!这座大桥位于南京市西北面长江上,连通市区与浦口区,是长江上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1960年1月18日正式动工的,1968年9月铁路桥通车,同年12月公路桥通车。南京长江大桥上层公路桥长4588米,车行道宽15米,可容4辆大型汽车并行,两侧还各有2米多宽的人行道;下层铁路桥长6772米,宽14米,铺有双轨,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桥下可通行万吨轮船。其余为引桥,是我国桥梁之最。如果以现在的标准来衡量,南京长江大桥真的算不上什么奇迹。但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大桥的建成却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划时代的政治意义。大桥的竣工使火车过江时间由过去靠轮渡的1.5小时缩短为2分钟,迅速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命脉之一。 如果大桥公路桥封闭10分钟,南京市区便会陷入严重的交通瘫痪状态;封闭1个小时以上,整个江苏省的交通将会受到巨大影响。而铁路桥封闭1分钟将造成数十万元经济损失;封闭10分钟,华东地区的铁路命脉将陷入瘫痪。另一方面,南京长江大桥是新中国第一座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施工建造而成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它的建成通车,开创了中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被看作是“自力更生的典范”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称之为“争气桥”。
请允许我把沉重的话题放在最后来写: 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18年7月31日下午二时许,盛夏的南京烈日当空。数千人此时正聚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面的广场上,井然有序地排列成三路纵队,缓缓地朝纪念馆的入口处移动步履。有的人手里拿着黄色的绢花、有的人手里拿着鲜红的国旗。 人们神情肃穆,就连顽皮孩子也停止了嘻戏,牵着爸爸妈妈的手慢慢地随着队列往前走。
通道的边上有一组雕塑:无奈的知识分子临终前的挣扎;丈夫拖着被恶魔强奸的妻子艰难前行;在恶魔飞机的轰炸声中,惊吓逃生的失去双亲的孤儿;有13岁的少年背着被炸死的奶奶,亡命逃难;有壮年的男子不离不弃地携着80岁的老母,“赶快逃离这恶魔的血腥”;有被污辱的少女,决意投河以死抗争;也有僧人在逃难路上,看到冤死的少年,为他抚平难以瞑目的双眼;一位年轻的妈妈双手紧紧抓着已经被日军杀死了的孩子的身体、无助地看着远方的天空;妈妈已经被鬼子的屠刀挑破了肚皮,妹妹嘴里噙着妈妈淌着血血的乳头、稍大一点的哥哥坐在近旁嘶声力竭地哭喊着,希望能唤醒已经冰冷的妈妈⋯⋯
入口处正面有一道漆黑的大理石墙和一个十字形状石碑。大理石墙面用汉语、日语、英语、德语、法语等十一种文字赫然铭刻着:遇难者300000。十字形石碑上铭刻着侵华日军暴行的日子:1937.12.13.—1938.1。石碑旁边有一鼎硕大的青铜铸钟,应该是寓意警钟长鸣吧!
此时,我已不愿再去赘述纪念馆里看到的那些血淋淋的史实,因为我害怕再次去撕开你我内心的那块伤疤,因为我害怕再次触及你我内心的那份伤痛。我绝对不是一个极端民族主义者,也不是当下所谓的“愤青”,更无意煽动民族仇恨。但是我想说,在六个星期内屠杀掉300000同类,这绝非是有人性的人能做得出来的罪孽!尤其可恨的是南京大屠杀的施害者至今仍然百般诋赖、拒不承认其犯下的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他们仍然拒绝给受难者及亲属道歉!任何一个中国人,不应该也不可能忘记这段血泪史!
我在南京游览了众多博物馆,学习了一些南京在不同历史时期里,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经历深刻变革的史实。我总是有一种深切的感慨,在历朝历代的社会变革洪流中,庶民百姓始终是处于被动的境地。那些争夺江山社稷的人,总是借着庶民百姓的名义,让庶民百姓为其冲锋陷阵、让庶民百姓承受战争和动乱带来的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苦果。在夺得政权后,统治者们便换副嘴脸掠夺庶民百姓的财富。由此看来,统治阶层的权力之争与老百姓又有几毛钱关系呢?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如果一个朝代或者一届政府在和平时期不能让自己的子民安居乐业、当外敌入侵时尚不能庇护自己的子民安宁,那它还有存在的意义吗?一个民族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自强不息,因为落后必定要挨打!
黄山 · 物竞天择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人们给予黄山的美景至高的评价。我真的是慕名而来了,毕竟百闻不如一见嘛!
黄山脚下汤口镇客栈的老板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传授给我很多爬黄山的经验,还随手给我一份登黄山的手绘地图,还一再提醒:带上充足的水和干粮,山上的东西都贵得要命!一份六十元的盒饭吃不饱,一瓶水要十五元。听从客栈老板的意见,我从换乘中心坐景区摆渡车来到慈光阁。在慈光阁可以选择徒步或乘坐索道上山。为了节省时间和体力,我选择了乘索道。乘索道来到终点站玉屏楼,我便开始徒步登山,向黄山的顶部光明顶进发,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黄山之旅。
行进途中,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连绵的群山,郁郁葱葱,环绕的流水,清澈见底。我拾阶而上,在险峻陡峭之处,还得手脚并用。一路攀登,虽说很累,但累并快乐着,也享受着,累并没有阻挡我登顶黄山的信心,因为“无限风光在险峰”。
黄山可谓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山中有名可数的就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这些大大小小的山峰,或崔嵬雄浑、或俊俏秀丽,布局错落有致、巧然天成。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为黄山三大主峰,海拔高度都在一千八百米以上,并以三大主峰为中心向四周铺展,跌落为深壑幽谷,隆起成峰峦峭壁,呈现出典型的峰林地貌。其中,给我留下很深印记的当数莲花峰。这座山峰看似不高,但山路却极其陡峭难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线天”和“百步云梯”这两段,非常惊险。往上攀登时,双手始终扶着拦杆,一路行进,感觉不出它的险峻,待登上了莲花峰顶,再往下一看,一步步云梯直上直下,不由惊叹刚才登山的勇气,我终于站在了海拔1873米高的莲花峰峰顶。再回头看看我开始跋涉的地方,那一个个山头都是多么渺小,多么遥远。
在黄山,无时不松,奇特的古松,难以胜数。最著名的有迎客松、卧龙松、探海松、黑虎松等30余株。多少年来,它们抵御风吹雨打,霜剑冰刀,吸取岩石中的点滴水分和营养,始终屹立于峰崖之上。
黄山的奇石更是吸引着中外游客,至今我还记忆犹新,“猴子观海”、“乌龙探水”、“双猫捕鼠”、“金龙驮龟”、“狮子抢球”、“ 龟鱼对望”等,一块块神奇的石头,惟妙惟肖,生动有趣,这是大自然的造化,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总是令我生出无限的遐想。
给我留下很深印记的还有黄山美丽的云,流动于千峰万壑之间,或成涛涛云海,浩瀚无际,或与阳光相映,色彩斑斓,壮美瑰丽,把人带入了一个美丽的仙境。
黄山的不同寻常,它兼有泰山的雄伟,华山的峻峭,庐山的飞瀑,衡山的烟云,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其实,当我真正面对美丽的黄山的时候,就想用平日里积攒的所有华丽词语来描绘它,但又觉得一切华丽的语言在这里似乎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黄山带给我的,绝不是美妙的语言所能描绘的。
在光明顶稍事休息,我便开始下山的行程。
常言道:上山容易下山难。行走至半山腰时,我的膝盖和双腿已经酸痛无力。疼痛难耐的时候,我就找一萌凉处歇脚。此时,我偶遇路旁歇脚的挑山工老陈。老陈看上去有五十多岁,日久天长的挑山工作让他的腰板不再挺直。衣服早已经被汗水浸透,他就用同样被汗水浸湿的衣袖擦拭满头的大汗。我递过去一瓶水和一块面包,赢得了他的信任,他便气喘吁吁地和我交谈起来。老陈的家就在黄山脚下附近,家里有两个孩子,儿子已经找到了一份工作,女儿今年刚好考上大学。老陈从山脚的转运站每挑一斤货物上到山顶,可以挣到六、七毛钱,辛苦一、两个月就可以为女儿挣够上学的费用。我问老陈身体吃得消吗?他笑了一下,说:黄山像我这样下苦力的人多得很,谁都不容易!
是啊,谁都不容易!我们游览黄山,对黄山的奇松赞口不绝。可是我们可曾想过,黄山的松树为什么会奇特呢?自然造化,阴差阳错之间,一颗种子飘落在黄山的悬崖绝壁。这里没有充足的雨水,这里没有肥沃的土壤,甚至连阳光也难于照射过来。可是这颗种子却在这里发了芽,并顽强地生存着。为了不被狂风吹走,它深深的植根于绝壁的缝隙中;为了获得阳光和雨露,它扭曲着树杆、尽力把树枝伸向绝壁之外⋯⋯
辞别挑山工老陈,我背上背包、拄着拐杖,忍着双腿阵阵酸痛,一瘸一拐地下山去⋯⋯
2018年8月上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