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4667/84229ba3417fd56d.jpg)
解读《清史·舆服志》中的服饰制度--介绍和分析清政权入关后,其服饰制度的形成与定制的过程。其中包括,帝王服饰制度,帝后妃服饰制度,官员服饰制度、百姓的服饰制度。这四个部分的内容。
壹、清朝服饰制度的特点
(1)维护满制,终结冕服
在崇德年间,皇太极就认为“服制是立国之经。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不能改变国初之制。”后来乾隆帝更进一步阐明,辽、金、元诸君,不循国俗,改用汉、唐衣冠,致使传之未久,趋于灭亡,深感可畏。所以力主不改祖宗的服制,并制定了完整的清代冠服制度。
入关前,女真人没有丝织和棉织,妇女能织粗毛布和麻布,长于制裘。女子辫发盘髻,穿白色衣服。男子留颅后发,辫发垂肩,系以色丝,善骑射渔猎,冬季以长毛的兽皮为衣。努尔哈赤“头戴貂皮帽,着貂皮护项,身穿五彩龙文天盖,上长至膝,下长至足,皆裁貂皮为缘饰。”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4667/278f9a407adc287a.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4667/cbcbdb685b9bf6cc.png)
(2)入关改制
太宗皇太极于天聪六年(1632年)改制,同年12月又议官员服制。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剃发易服。
顺治二年6月,采金之俊“十从十不从”建议。
乾隆改制:乾隆之后诸帝朝服和吉服均加十二章。
从乾隆年间所定冠服制度及清帝服饰的演变来看,都大量沿用了明代的旧制。如作为皇帝礼服的重要标志十二章,就是按照明代帝服规定的,只是把位置改变了一下。乾隆帝把这种沿袭解释成为遵循古礼,但这种古礼并不是满族的祖制。
贰、清朝服饰制度的构成
(1)以人物排序
依次为:皇帝、皇后、太皇太后、太后、皇贵妃、贵妃、妃、嫔、皇子、亲王、亲王世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固伦额驸、和硕额驸、郡主额驸、县主额驸、郡君额驸、县君额驸、乡君额驸、民公、侯、伯、子、男、皇子福晋、亲王福晋、世子福晋、郡王福晋、贝勒夫人、贝子夫人、镇国公夫人、辅国公夫人、镇国将军夫人、辅国将军夫人、奉国将军淑人、奉恩将军恭人、固伦公主、和硕公主、郡主、县主、郡君、县君、镇国公女乡君、辅国公女乡君、王、贝勒侧室女、民公夫人、侯夫人、伯夫人、子夫人、男夫人、文一品至九品、武一品至九品、一品至七品命妇、会试中式贡士。
(2)服饰种类排序
依次为:礼服、吉服、常服,冠分为朝冠、吉服冠、常服冠。公以上贵族的礼服有端罩、朝服,皇帝还有衮服,皇后礼服有朝服。皇帝吉服有龙袍,皇后吉服有龙褂、龙袍,公以上吉服有蟒袍和补服。配饰主要有朝珠、朝带、吉服带,后妃夫人还有金约、领约、采悦、耳饰等。
叁、清朝服饰的等级区分
清朝服饰制度中通常以图案、配饰的质地和数量等区别身份的高低,这一点与前朝汉人朝代服饰制度规定相一致。下面以后妃配饰的等级规定为例说明。
(1)后妃冠饰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4667/7dc6c5a87a59d3a4.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4667/326b1fcd3a93a295.png)
(2)朝珠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4667/bf850d4935481666.png)
(3)首饰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4667/0fbafec00898b576.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4667/476c890786a24c25.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