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怎么管理自己的精力?
我们都接触过每天总是精神焕发、目光如炬,走起路来箭步如飞的人或者做起事来聚精会神、效率过人,工作事业就像开了挂一样这样的人,这种人在岗位上一般都是能手或者是领导。今天咱们聊一聊影响我们工作状态的“精力”到底是怎么回事。
认知吝啬
我们先认识一个名词叫“认知吝啬”,它通常指的是人们在思考和决策时,倾向于使用较少的认知资源,以节省时间和精力。这种倾向可能会导致人们忽略或低估一些重要信息,从而做出不够理性的决策。例如,当人们面临太多的选择时,他们可能会采取一些简化策略,如选择最常见的选项或者根据第一印象来做决定。
我们很小的时候,老师和家长都教育我们,应该养成好的习惯,要有好的态度,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件事。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都更依赖直觉、喜欢“拍脑袋”,遇事奉行“差不多就好”的原则。说到底,还是我们会本能地节省自己的认知能量。聪明人只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不轻率、不放弃,反复权衡,不怕浪费精,而在那些小事情上,并不是太计较,这其实就是我们本能地在进行成本和收益的比较。
认知吝啬还可能导致人们在学习新知识时采取一些不够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当人们阅读一篇文章时,他们可能会选择只阅读标题和摘要,而忽略掉文章的细节部分。这种学习策略可能会使人们对新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从而限制了学习效果。
“精力”这个词最早出自《汉书·匡衡传》,“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绝人。”意思是说匡衡家里很穷,白天帮人在地里种田,没时间看书,到了晚上还要去借,你也可以说偷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我们课本里面凿壁偷光就是说的这个事。
该怎么产生充沛的精力呢?
先记住这个公式:好的精力=充沛的体能+积极正面的情绪+随时可以聚焦的注意力+明确的意义感。
咱们一个一个说。首先精力的产生和体能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体能是精力的基础,好像就是汽车发动机的马力一样。因为现在的医学发现,体能好,尤其是心肺能力特别突出的人,大脑的供血、供氧、供糖都会更好。因为人在运动的时候,耗氧量和能量的消耗都大量地增加,血流速度加快,身体分泌大量的激素,比如肾上腺素和生长激素。
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给大脑提供充分的氧气和养料,并且清除代谢的废物。所以大脑的工作效率也高,长时间地工作更不容易疲劳。体能和我们的健康状况、饮食选择、运动习惯、睡眠质量都有关系。
我们知道,大脑的工作最需要的两种原料是氧气和葡萄糖。在运动的过程中,血液循环中的氧气和葡萄糖都会上升,让大脑的代谢加快。尤其是有氧运动,效果更好。
第二就是情绪。这个在前两天专门聊过,不清楚的小伙伴请出门左转《如何利用积极情绪提升工作效能》。情绪对精力的影响,应该不难理解。比如说早上起来遇到一件特别开心的事,心情大好,一天都觉得自己精力充沛。如果早上起来遇见一件不爽的事,觉得很窝心,一天都觉得不爽,干什么事都没有心情。现在心理学有大量的证据证明,情绪对人的记忆力、认知力、决策力都有影响。
第三是注意力。注意力能够让我们的精力有一个有效的输出,创造出有效的结果。提出过心流理论的心理学家米哈里曾经说过,注意力是我们拥有能够自主控制的最重要的资源。 它如同我们的大脑与外部世界建立的一条通道,能够塑造世界,也反过来塑造我们自己。没有注意力的精力就好比是空转的发动机,无法输出能量,人的意识也没有办法得到成长和塑造。
最后是意义感。还记得许三多的活着的意义吗?意义感是人活着最高的追求,是驱动我们做事的底层逻辑,是人生的操作系统,是精力的最终源泉。尼采说:“知晓生命的意义,才能够忍受一切。”有意义感的人,就像航海的时候能够看见灯塔,开车时能看见路标,会在生命中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产生持久的精力。
医学上甚至发现,生活中有意义感的老人,患阿尔茨海默综合征的风险比没有意义感的要低58%。很多老人甚至大脑出现了病理性的改变,但却一直不发病,没有症状。所以在我们精力管理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意义感。
结合我们前面聊的“认知吝啬”和精力产生的四个条件,我们就可以通过有效地管理个人精力和资源,可以避免认知吝啬的影响,提高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效率。
作为管理者要格外注意尽量减少员工被打断的情况。因为人的工作状态,最开始的时候效率低,它需要一个启动,启动完会达到一个较高的状态,在较高的状态上维持一段时间后,人就会累,效率就会降低。如果这个过程中间被打断,就需要不断地重新启动。
管理者一定要熟悉这个规律,尽量为员工创造一个不经常被打断的工作环境。后面有机会专门聊聊充沛的体能、积极正面的情绪、随时可以聚焦的注意力、明确的意义感这四个方面,每一个都非常的重要,并且能给我们认知和工作带来可管收获。
你对自己的精力管理有什么经验或知识分享,欢迎一起讨论。
(书童寒不冷)
参考资料:
[if !supportLists]1. [endif]得到app《宁向东的管理学课》《怎样成为精力管理的高手》;
[if !supportLists]2. [endif]百度百科“认知吝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