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长励志婚姻育儿想法
孩子,愿我所有的陪伴,不会成为你的负担!

孩子,愿我所有的陪伴,不会成为你的负担!

作者: Emma微笑向暖 | 来源:发表于2019-01-03 11:27 被阅读6次
    孩子,愿我所有的陪伴,不会成为你的负担!

      你的孩子

    并不是你的孩子

    《论孩子》来源于诗人纪伯伦的一首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虽经你而生、和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每每读这首诗,都是在我面前孩子已经筋疲力尽时,感觉无能为力了,便会看着文字,默默的,静静的,感受着,沉思着……直到找到出口,便可以释然处着,明天开始轻装前行。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特别是一个刚要上一年级,一个才上二年级,除了每天的作业辅导,每天的学前启蒙,每天的生活起居,还有自己的课前准备,自己该学的东西……忙忙碌碌的生活,有时真的压的喘不过气,生活却依然在继续……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孩子也是相当严厉,汉字写得结构不协调,重写;数字写的大小不一,重写;试卷答题不规范,重做;鞋子洗的不干净,重洗;吃饭吃得到处是,今天的清洗工程就得包了……虽每天都这样重复,但还是会频频出错……似乎所有的规矩,得不到期盼的结果!

    孩子,愿我所有的陪伴,不会成为你的负担!

    『在理论中,人只有两种状态:贪玩懒惰,或者恐惧守规矩。在这种理论中,无人看见的时光,必然是人性堕落的时光。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无数例子,人最勤勉上进的时光是独自一个人的时光。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默默为了心中某个目标努力。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有独自一人,却不贪婪堕落的时光呢?

    我们会发现,这些时光中最重要的不是外部监督,而是内部驱动。

    在第一个例子中,驱动女孩的动力,是获得自己心中觉得最重要的人的认可。她是渴望联结的人,但希望的是建立在尊重和认可之上的联结。

    在第二个例子中,驱动男孩的动力是他的兴趣和好胜心。他因为对结果敏感,对于失败的反应很剧烈。但是正因为这种好胜心,他愿意不屈不挠尝试,独自尝试不放弃。

    在第三个例子中,驱动男孩的动力是他心中的责任感。他不太轻易答应一件事,因为他觉得如果有可能做不到,那就不能轻易应允。然而他应允的事情就一定会全力以赴去做到。他不喜欢别人时时监督,因为他觉得那是对他不信任。而让人信任是他心底最在意的事。

    这些驱动力是什么呢?获得重要的人认可、兴趣与好胜心、责任感,所有的这些,都是什么?它们和恐惧是什么关系?

    事实上,人心深处的驱动力很多,恐惧只是其中一点,往往还不是最重要的一点。其他驱动力包括对自我成就的渴望、对荣光的追求、对爱的期待、对特别能力的向往、对朋友的在意、对心中价值观的坚持、对战略的兴奋、对全新理念的跃跃欲试,等等等等。一个人的生命往往是在这些“正面驱动”——对正面价值的追求,而不是“负面驱动”——恐惧被惩罚的主导下,才会走出自己独特的路。

    对于陷入恶性循环的小孩来说,由于生活一直是自由和监管之间的对抗,因此只能感觉恐惧和放松两种驱动。一直到成年之后躲避了监管,也只有在无限放松中寻找自己。他不能接触到内心中更加深藏的渴望的正向驱动。

    然而,这个世界上具有伟大成就的人,无一不是被熊熊燃烧的正向驱动所推动的。

    那我们在生活里该怎么办?该不该盯着调皮捣蛋的熊孩子?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其实应该回忆一下,孩子在生活里,有没有那些被内在力量驱动、沿自己的轨迹生长的时候呢?

    有没有这样的时刻:Ta故意在你不在的时候做了一件什么事,兴致勃勃地准备,想要在你看到的时候给你一个惊讶?Ta自己鼓捣鼓捣鼓捣,就是为了要说出那句“Surprise!”,然后听你说“哇,我都没想到!”

    有没有这样的时刻:你教Ta一项技能,Ta当时学不会,怎么都做不好,你想帮Ta,但Ta受挫败感和面子的影响,大哭起来,怎么都不肯继续了。可是很久之后的某一天,也许是几周,也许是几个月,你突然发现,Ta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那个技能。你不知道Ta是在何时练习了,你只知道那一定发生在你没看见的时光里。

    有没有这样的时刻:你跟Ta约定了一件什么事,你答应Ta,如果做到了,就给Ta买一直想要的什么什么东西。而你仍然不放心,还是随时观察Ta在做什么,并想要提意见,而Ta某一刻突然大哭起来,大声朝你叫道:我本来就是想这么做的!

    如果有,那么恭喜你,你看到了Ta内心驱动的力量。

    在所有这些时刻,驱动Ta的力量有获得认可、兴趣与好胜心、对承诺的责任,与成人无异。而在Ta生活中的其他时刻,还会展示出许许多多种内心驱动力:对自我、对成就、对情感的追求。那是Ta对人生的稚嫩感觉,也是伴随Ta成长的最核心力量。

    那父母该如何培养一个有自觉性的孩子呢?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识别出孩子幼时那些内心驱动的火种,呵护鼓励它们的成长。

    孩子内心的小火种,都是零零星星的火花,哪一个得到了保护和吹风,哪一个就能慢慢点燃成稳定的火焰。反面而言,那些火花也非常容易熄灭成一阵烟。

    有自我驱动的小火花,长大之后的自觉不成问题。缺少这种火花,父母再多的监督惩罚仍然受累不讨好。

    认知心理学中,有关学习最为成熟稳定的“认知行为主义”表明,最高效的学习是强化:当一个人随机做一些事,其中某一件事获得了正反馈(好评、鼓励、奖赏等),那么这件事非常容易获得重复,从而学会。很多流派批评行为主义是把人变成机器,但其实也有误解,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行为不是被强迫的,而是一个人自发随机做出的,其中有些行为获得鼓励,因而得到加强。这种“尝试-反馈”的圆弧正是我们日常学习的方式。

    具体在生活中如何体现呢?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孩子就在家中做出一系列随机行为,可能是独自玩耍、求人陪伴、打破规则、开心胡闹、好奇学习等等,在这里面,可能偶尔有的时候Ta突然想展示自己的能力,获得父母认可,于是Ta在父母不注意的时候做事,想要得到一种“我能行”的骄傲感。

    这也许只是Ta每天100种行为中随机的一种,但如果父母能辨认出来,表现出大大的鼓励,孩子这偶然的小冲动就获得了一次强化。在此之后,孩子尝试独立的时机会越来越多,受到鼓励也会觉得越来越自然,慢慢就形成对自我的自豪和确认。

    那么相反,该如何熄灭内心的小小火种呢?也很简单,只需要看不见就行了。“妈妈,你看我把毛巾挂到那儿了!”Ta爬着凳子踮着脚,骄傲地说。“别捣乱,在厕所里折腾危险,让你把牛奶喝了你喝完了吗?喝了牛奶咱们听单词!”

    人的自我驱动源于自我感知,源于对“我是谁,我能做到什么”的认知。在人的一生中,这种感知都是行为决策的心理基础。人的自我感知是非常脆弱的,长期不被看见,慢慢也就看不见自己了。

    那么,在生活中,父母应该放松监管吗?

    这个问题,或者应该换一种问法:父母敢不敢相信,在那些他们看不见的时间里,孩子仍然可能更好地成长?

    再或者换一种问法:父母敢不敢给孩子一些时间,让孩子与Ta的自我共处?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感知,以及孩子的自我感知。如果父母不敢给孩子机会,多半是源于他们自身的某些惶恐。而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做到自我成长,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到孩子属于Ta的时间。

    孩子的大量成长,发生在你看不见的时间里。

    孩子小的时候,教一件事情可能要很久才能学会。我曾经在一岁多教孩子该如何把不同形状的玩具投入到相应形状的孔里,但是怎么教,她都还是很茫然做不对,我于是放弃了,忘掉了这件事。她也对这个玩具失去兴趣,甚至有点愤怒。后来过了一年半载,突然有一天,我看见她自己灵活迅速地,把所有形状塞进正确的孔里,我那时突然清楚地看见时间的痕迹,看见那些我没看见的日子里,她自我探索的力量。

    父母能做的,实际上就是发现这些微小的时刻,辩认出所有Ta一个人努力长大的痕迹,加以确认和鼓励。当Ta无比兴奋地跑过来展示“我自己穿的袜子!”,当Ta努力拼凑冰箱贴,试图把它们排列整齐,当Ta经历了挫败之后又一个人偷偷重新开始游戏,看见Ta心底轻轻冒出的几乎透明的小泡泡:“我能行吗?我能相信我自己吗?我能为自己感到自豪吗?”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告诉他们:你能,你能,你能,我看见了,宝贝。

    那些自我确认的过程,也是自我疑问的过程。经历一百次一千次,才会内化成Ta心里的自我感知,而成为日后推动Ta自我追求、自律自觉、自我超越的基本动力。

    拥有自我确认,Ta才会为自己而活。』

    这是我在空暇刷文章看到的,让我产生共鸣,也看到自己的无知与不足,找到了许久无法解答的问题,迎难而解!眼下需要做的是,多深入的了解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而不是践行那冰冷的教嗦!从此刻开始,更多的自我反省,学习新知识,接触新的思考方式……

    孩子,愿我的陪伴,不会成为你的压力!这一路,我们且行且珍惜!彼此成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愿我所有的陪伴,不会成为你的负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qcf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