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疲惫不仅仅是我们身体上的感受,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心灵的重负。有些人看起来总是睡不够,哪怕是白天刚醒来时仍感觉疲惫不堪,而这种状态往往并非源于身体的疲倦,而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自我消耗。
这类人往往有一个共通点:想得太多,过度思虑,让他们的精神一直处于消耗状态。当人陷入过多的思考和内耗时,大脑就像一台过载的机器,无法停止运转。
别人一句轻描淡写的话,他们会反复咀嚼,甚至从中捕捉到不存在的负面含义。做一件事前,会思虑再三,然后又拖延不前,不是因为困难无法克服,而是因为自己心中的各种借口和犹豫,让他们举步维艰。
过去发生的事情,他们也总是无法释怀,脑海中一遍遍回放,仿佛在寻找某种未曾得到的一些结论,不断在心里假设“如果我当时那样做就好了。”他们深陷这些假设和遗憾,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不仅干扰睡眠,还侵蚀着人的身心健康。
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反复思索的模式,对人的身心是极具破坏力。许多人总是在脑海中反复重演过去的情景,假设无数种“如果怎么样就好了”的可能性,好像只要自己当时做出了另一种选择,那如今所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种过度沉迷于假设的幻想,无法改变现实,只会加重人的精神压力。
压力不会转化为动力,人类大脑的最初设计是为了解决问题,但当它被无休止的焦虑绑架,思维处于混乱,就不再为解决问题服务,而是无意识的消耗能量,逐渐削弱人的应对能力。
很多年轻人,总觉得自己身体虚弱,正是因为他们在精神上负荷过重,而这些压力并不会像某些观点所说的那样“压力转化为动力。”相反,压力如同毒药,慢慢腐蚀着他们的健康与生活。
相反,有一些心智强大的人则截然不同,他们不执着于过去,也不会为未来的种种假设或可能所困。他们坦然接受自己的所有选择,即便当初的决定现在看是错误的,也不会让其影响到当下。
他们认为,那个时候的自己做了能做的决定,今天的我就没有理由,再批评当时的自己。这种豁达的心态,其实对心理健康就是一种最好的保护。这种心态,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弹性,通过这种接受和放下,才能帮助人在面对挫折时,能继续前行。
事实上,我们在人生旅途中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带有时间的印记,过去的选择,代表了当时的自己的意愿,而非现在的我们的意愿。站在今天去审视过去,不仅是一种不公平的苛责,更是对当下力量的浪费。
学会放下无关紧要的假设,让内心与精神获得自由与轻松,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身处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尤其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自我关怀。
不要让焦虑和过度思虑成为人生的主宰,让我们停止毫无意义的精神消耗。正如心理学书上所说的,真正的心理健康,来自于对不完美的接纳。
每一个选择,无论好坏,都是那个时刻的我们所能做出的最好的决定。与其苛责自己,不如学会如何在不完美中成长,这才是让身心平衡与健康的正确道路,也是对我们最有利的选择。
网图若侵必删除 网图若侵必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