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范浚教育思想研究座谈会书面发言(提纲)

范浚教育思想研究座谈会书面发言(提纲)

作者: 陈水河 | 来源:发表于2024-03-20 08:52 被阅读0次

很高兴下午参加兰溪市行知中学系列活动,尽管春日的气温依旧起伏,北风还呈现虎威的余力,但毕竟从春行进到夏的方向未变,祝福行知中学在江校长的带领下,取得校风、教风、学风更正,青年教师和学生良好的成长。

刚刚听了校领导的介绍,又听了范浚研究会各位会长和老师发自肺腑的发言。感觉到在行知中学进行范浚教育思想研究,既应天时地利人和,也符合行知中学办学理念和行知精神。

避开范浚先生的学术和陶行知的教育实践不讲,想着重说说王阳明心学尤其是“知行合一”这个闪耀着哲学光辉的思想观点的深刻内涵。应该说,这一观点,在国内外思想界和哲学界都起到了长久且积极的影响。政治领袖、文化名人十分推崇它,并积极地引用它,就是其中的突出表现。在我们研究团队中,像金子龙先生、章一中老师、邓亚平老师就韩愈、李翱与范浚,范浚与王阳明的思想学术传承关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可喜可贺。尽管我部分看过王阳明的《传习录》和王阳明传记,但对其中的传承关系并没有去认真、深入地研究。因此,会说不到要害处,请见谅。

校园一角

我想说的是,“知行合一”与“行知合一”是不同的。

眼下,“知行合一”和“行知合一”经常会混为一谈,这是因为作为哲学的主体思想与流行的大众思想文化之间是有分界的,换句话说,大众对事物的认识,对待学识的看法与哲学家相比是有差别的,还没到达哲学家自我对事物、自我对学识两对关系之间认识的深度。

王阳明心学的精华是致良知。人人心里都有一个良知,能分辨是非善恶,要根据良知去做事。不必靠典籍,也不必靠其他外在的方面来证明。按照王阳明先生的说法,良知即良心,良心即天理,良知即天理。致良知就是把原本光明良善心找回来。

在我看来,“知行合一”是指对自我、事物和学识的认知与行动的同一性,同一时间,同一过程。不是两件事,是一件事。如果说“知行合一,是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是王阳明眼中唯一能指导人们做人做事的道德行为准则”,这对不对?应该是对吧,用良知去指导你的行为,受到良知的指引去做人做事,肯定不会错,但这似乎把“知”与“行”说成了两件事,且有先后次序、轻重之别

那么,“行知合一”又是什么呢?就是实践出真知,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因为这一哲学思想已在大众中流行。不作展开。

陈水河初步整理于2024年3月19日早上,修改于2024年3月20日早上

相关文章

  • 唐代诗人诗咏“终南山”

    近来,受兰溪市范浚研究会会长范国梁之托,在编《范浚研究集》,其间,我断断续续地写了长文《韩愈之范浚》。也因此,对韩...

  • 转化与创新(简牍812)

    范浚学说研究心得—— 范浚先生及其范浚学说既能看得见,也能摸得着,更能做得到,相信今后也能研究与应用得更好。因此,...

  • 读“范浚集”(一):文体

    《范浚集》和《范香溪年谱》分别收录了兰溪籍理学家范浚大量的诗文。 单就文章来说,只要我们大概浏览一下《范浚集》的目...

  • 小学英语培训心得

    范村希望小学 周丰好 非常荣幸,可以有机会参加小学英语学科座谈会。 这次座谈会,有教育专家龚海平老师,...

  • 研究方法类型

    提纲目录: 一、哲学研究 价值研究 本质研究 批判研究 代表论文 二、实践研究 教育改革 经验总结 对策研究 代表...

  • 张剑:宋范浚《香溪集》版本源流考

    宋范浚《香溪集》版本源流考 范浚(1102——1151年),字茂明, 世称香溪先生, 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他...

  • 高山与流水(写作提纲)

    范浚(1102~1150)的生卒年龄,不能按时间计算。如果一定要计算,那就自出生那天起,一直到永远。范浚怀圣人之心...

  • 范浚笔下“百工”汇集

    南宋范浚是个理学家,也是写实大师。 1——农民(农夫、渔翁) 出身在“官宦人家”的范浚久居乡下,对四季气候十分敏感...

  • 韩愈之范浚

    本文重点讨论韩愈对范浚道、辞之影响 首先,我们来重现韩愈。 道统之说。韩愈第一个确立了由尧、舜、禹、汤、文、武、周...

  • 黄大仙研究座谈会上的发言提纲

    主要围绕吴部长关于黄大仙文化如何发扬广大,如何与兰溪文旅发展相结合的主题,谈一点想法。讲的不对,请批评指正。 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范浚教育思想研究座谈会书面发言(提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qcz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