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裁员
2017年开始,阿里无人超市“淘咖啡”、缤果盒子等红遍线上线下。EATBOX、甘来智能微超、怪兽等无人便利店也获得融资进行投放试水,全国各地无人便利店已在近十个城市铺开。2018年1月19日,微信支付首家无人快闪店在上海正式开业,标志着国内又一大互联网巨头腾讯涉足无人零售领域。
无人超市即无售货人员,商品摆放在货架上由顾客任选,用支付宝微信等自助结账。超市的进销存全部电子化,大部分时间无人值守。
这是对传统零售行业的小冲击,说它小是相对于线下采购线上销售的配送模式的冲击力来说的。无人超市、线上超市,这些模式压缩人员成本,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在物流、仓储、电子终端、配送等环节把水分挤干净,降低成本。
所谓水分,就是可变的东西、可减少的东西,只有在生产环节中将成本最大压缩,才能获得更多的销售产品、更少的成本、更多的利润。
成本在生产环节中划分为两块,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是机器、技术、原料,一切与人无关的资本;可变成本是人的劳动。这是从一页静态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看的,工人出卖自己的活劳动能力,这项能力与机器的生产能力、技术的可变现能力、原料的待加工能力一起并列,作为一种物的并列,整齐的排在缝纫机、树木、人、机油、猪肉,等等的列表中。
当这一页资产负债财产所需资源全部齐备,生产开始。
这是绝对静态的观察,如果所有生产即是所卖出,工人的工资就是他的全部劳动所得,那么追求更多的利润的“追求”就不能得到开展了,因为生产环节静态了,追求不可得。追求要开始,就必须打破这个静态模式,即便这个小生产环节中所有人都不追求利润,可是社会生产技术提高,这个固定的生产环节也会被市场淘汰,“追求”或者被淘汰只能二选一。
于是还是要降低成本,降低可变成本是最快的方式,人的活劳动的可变性在于:第一,劳动时长可延长,人可以朝九晚五,也可以996,时长延长做出更多成果,成果多了总价值上去了,除以人员,成本也就降低了,加班费与总价值提高是不值一提的。第二,劳动时长的延长有极限,更本质是提高劳动效率,减少无用动作与环节,激励与惩罚,监视工人不做上班无关的事,计件工资都可以提高效率。
降低固定成本,可以采购新技术设备,提高生产力,一般新技术所需工人也更少,于是一箭双雕。
技术的提高使得固定成本的有机含量更高,所谓有机,就是技术,它的“自动自为”性,而工人,作为待售劳动力能力的物,则需求变少了。在资产负债表中,所有的物,除了人之外,它们的有机性都在提高,所占比例更高,于是工人应该被裁减。
二、界限的悖论
有幸未被裁员的工人甚至工资提高了,他们是胜利者,作为真诚的幸运的一方他们被选择代表新技术,旧的人员就像被淘汰的沙砾,而生产力却大幅提高了,产量提高了,总价值更多了,一切都更好了。
在生产环节中始终是工人很多而管理者很少,投资人更少的。工人下班了离开了工作场地,他们变成了消费者,与管理者、投资人一起换掉工作服,转换身份去购买东西。
那么被裁员的工人们没有消费能力了,而市场上的商品总价值,可购买的东西那么多,他们买不起。而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商品,总价值的提高的根源在于降低成本提高了生产力,这个提高与降低同时发生。工人的工资,在生产环节应该被压缩到极致,而在流通环节,又被希望快点拿出来使用,越多越好。
这个可爱的悖论在马克思那里叫做:必要劳动是活劳动的交换价值的界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