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读过《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你会发现,虽同为冯友兰先生所著,但前者并非后者之简版,而是更象后者之解读。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佛教中重要的理论基础。在华严宗教义里是说“现象世界中,每一事物,皆是真心全体所现。真心包罗一切事物; 故现象世界中,每一事物,亦包罗一切事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虽只在佛教华严宗提及,但就其表达的本质而言,其它宗也有相似的描述,比如天台宗的“一切诸法,依此心有(如来藏),一一事物,都是如来藏全体”。另外,不仅释家有此理论,道学中的程朱理学派也有相似理论,即:太极即天地万物之理之总和,一切事物,除有能成为自己之理外,且具有太极,即一切理之全体。可见,“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所想表达的是一与多可以相互等同、相互转化。要理解这个“一”与“多”的关系,即解释可思世界和可感世界的关系是很困难的,因这些唯心论是有悖与我们的逻辑常识(理学被称为是客观唯心论)。那么我们来看看这几家是怎么解释。
华严宗是欲用此以说明“法界缘起”中现象之间的相即关系。并且华严宗进一步说:一事物,不但包罗一切事物,并且将每一事物中包罗之一切事物亦包罗之。此宗举例解释说:搞个八面都是镜的墙围个圈,然后上下再盖上镜,形成一个镜桶样封闭空间,人站在这个封闭空间里看到的影子,每一镜中不只有自己的影,且有自己影子的影子之无穷之影。
天台宗的解释是:如来藏之包含一切法性,不是象一包草之包含其包中的众草,即不是全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每一部分就是整个全体。这似乎就是说一根草就是整个包的全体草!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朱子理学是怎么解释,朱子说: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己。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
上面这些解释显然都不能让人满意。究其因由可能是我们根深蒂固的客观论观点,有时就算你决定从唯心的观点去想问题,但想问题的方法却还是客观的推理,不能离开客观的时空观去看问题。仍然在纠结时间必有先后,空间必有大小。不过华严宗的“因陀罗网境界门”似乎能让人从逻辑上暂时的、稍稍的理解出点“一包含一切,一切包含于一”。这里说“似乎”就是说只是似乎,并不确定。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因陀罗网境界门”为一个珠子样镜子组成的无限网,所以每一珠镜中能看到一切珠镜,且又能看到一切珠镜中之一切珠镜之影,因此可以说每一珠镜中的影照出了所有的珠镜及所有珠镜照出的影。即可说一个珠镜包含了所有珠镜之影,所有珠镜的影又包含在一珠镜中。结论似乎、好像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呵呵,所以我想,如果我们被什么所困惑,那么它要么是超出了我们的常识,要么就是有悖与我们的常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