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历史,不得不提及琴茶两道。
古琴之中的古筝一脉,起源于秦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诗云: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在多年来的文化长河里,古筝积累了不可估量的艺术沉淀,传扬至今,袅袅余音犹在耳边。
古筝之音,扣人心弦。我曾偶然间有机会聆听到一曲《高山流水》,刚入耳之时就已经将我折服。慢拨筝弦,那婉转的音符游离于琴面之上,细腻不失柔韧的律动,如淙淙溪水在耳边轻语;手指轻捻,又听闻音色上扬,耳边的婉转动听忽而腾空而起,一如山林风的清脆空灵;复挑琴弦,音律由九霄之上急转直下,仿似将止的细细雨丝,却又不绝于耳......一曲奏罢,听曲人却依然闭着双眼,仔细回味古筝所带来的美妙感官世界。
古筝之美,不仅仅局限于它的艺术享受,更在于其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一张不大的古筝,却需要经过选料、断料、处理以及各种配件的制作等不同的繁琐步骤,才能置于台面之上。恰恰是越复杂的工艺,才越能彰显古筝的不凡。
就拿最开始的选料举例,筝面大多采用桐木制作。桐木即梧桐木,密度小、通透性高、传递声色极佳,正是制作乐器的首选材料。而一株梧桐木成长时,经历了春秋的洗礼,取其最好的木段,经由技艺者打磨成古筝面板。多年浸淫的手熟者倾力打造,使得柔和的木质纹路与音律相辅相成。乐器有百态,古筝为百器皇后。唯有古筝,才当得桐木的天作之合,也唯有古筝之鸣,当得凤来朝。
较之古筝,茶文化的历史更为悠久。从第一棵茶树生出它的叶起,茶道几乎贯穿了中国五千年的漫长历史。
一壶香茗,是桌上的一隅小天地。一片不起眼的茶叶,在翠绿的背后其实隐藏了许多的学问。
茶叶长成时,茶农漫步在茶园之中,挑选着左右的青绿,在常人眼里,似乎只是茫茫的一片,而经验老到的采茶者却能从中挑出长成的碧叶。采摘是第一步工序,其后需要将新鲜的茶叶晾晒片刻。接着通过高温杀青的方法,让叶片更加细软柔嫩。最后用手工揉捻茶叶并使其干燥。
我们平时所见的茶叶,外形有些枯干。当这样的茶叶在温热的水中舒展开来,青绿随摇晃上下翩跹,一如海底烂漫的春色。热气升腾,伴着阵阵茶香,似一尾灵活的螭龙在杯口盘旋。端起茶杯,轻抿一口,先是感受浓郁的茶香与初涩,不消片刻,那股涩苦又化作入喉的甘甜与清冽。一杯茶饮尽,满口都充盈着茶香。茶之神奇,可见一斑。
琴茶之中有山水,两者的本质都来源于自然。居住在都市中的人们,在闲暇时赏乐品茗,靡靡附耳,茶香绕鼻,实在是人生最极致的温柔享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