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15班客体关系(课一)

作者: 孤独的长跑者 | 来源:发表于2015-10-15 11:30 被阅读39次
    C&B15班客体关系(课一)

    客体关系的这个约定终于到来了,在第一堂课程结束的时候,脑海中出现一个场景,一张硕大的巨网,网上镶嵌着一张张生命图,他们在一起有着天然的交集,接触,温暖,快乐,痛苦,刺激,信赖,依靠,归属,自主,独特,空间,分离,课堂中出现的每一个案例像一面360度旋转个性化的镜子,照出这张生命图的每一个成长故事与历程,复杂又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客体关系很生活化,每一个点都有迹可寻看到关系中的结点,也看到关系的动态性,你告别的品质越高,你建构自己生命的能力就越强!

           我们人的一生中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长大以后,自己结婚成家的那个家,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在折射的镜子中,如果你是父母,你看到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如果你已婚,你可以看到夫妻之间的关系,无论你处在什么关系中,你都能找到一条主线那就是:早期的心理发育与成年期心智中的关系建构能力;

              在不会写字的案例中,我不禁想到爱的艺术中提到的“爱的能力”,爱是需要能力的,作为父母你是一堵墙?还是一座桥梁?当父母不给力的时候,是否有足够的开放度让孩子有另一个出口去链接一位好的导师,保持他内心那一丝丝的空间与天地?浑然不知你已经像一个筷子手切割了他,让他永远在你认为最好的臂膀下成长,你以为你给了他最好,是这种“最好”不断的演化成为了 一副毒药。

    客体关系的评估重点:

    1、生命关系的空间性与延续性。

    2、懒,是一种动力机制,是活力不够,其实都来源关系的品质。

    3、主体的品质与关系的品质:无主动性的交流,怨念太深,抵触,隔离,生命没有维系关系,骂与被骂,不响应的攻击。

    接下来的六个专业知识点延伸拓展让我们全景和细节体会:安全,依恋,分离,内化,认同,投射性认同,自我辨识,怎样在自我意识的提高中发现那些内化的客体形象影响着你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人生方向的选择能力、择业能力、择偶能力,你的动力机制?榜样的力量?还有那些恶的形象怎样将我们陷落在过去的生活历史中的!

    1,儿童的顺从与虚假自体的发展链

    @虚假自体,不安全的环境 或者愿望被反复的忽视将导致儿童顺从的反应,即用顺从去满足养育者,这就是虚假自体的发展

    @这种顺从导致儿童与自发的,赋予生命以意义的核心保持一种隔离状态

         AP提问什么是不安全的环境?T指出:不安全的环境:母亲就是环境,顺从:你的本心去哪了?迎合、顺从、听话、乖乖孩子是你的标志,虚假自体就是(僵化的人格面具)这个僵化的人格面具有一层层厚厚的防御壳,你击不破也进不去,慢慢形成了一种生存手段。

        透过那层防御壳回到自己身上的时候,你开始静思,你的自发性:你的主体哪去了?别人怎么看你真的就那么重要吗?在外壳的包裹之上建立起来的虚假自体如同在沙滩上的房子,一一个大浪席卷而来,便崩塌,因为生命的这所城堡是建立在“赋予生命意义的核心”(充满着感受力,自发力,探索力)生命需要去开发他,建构他,而不是离自己越来越远。

    关于扬长避短和取长补短的困惑?这是两种重要的能力。

    “扬”长“避”短,重要的社交技能:当你去和别人合作,用你的优势去合作,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是需要你的资本,优势,合作不是谈心,不是找闺蜜,你的边界控制好!

    “取”长“补”短,重要的转化能:学习能力,取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考验你对资源的辨识度能力,以资源的眼光去看待它。

    2,黑暗恐惧的真正根源是不在场与缺失状态

    @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论述儿童的焦虑起源

      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因为这里太黑

      那有什么用你有看不见我

       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着光

    @  所以他害怕的不是黑暗,而是他所爱的人不在,只要他有证据表明那个人在场,他就会平静下来。

    你怕黑吗?我怕,特别在外地出差一个人住酒店依然会开灯睡觉,因为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全感,我会采取一种应对方式就是带上一瓶自用香水,有一种熟悉的味道在就会好很多,其实也是一种补偿性的替代,而更深的看到那个黑就是那种孤独感,恐惧感,恐慌,缺失了有品质的关系(客体关系的缺失)黑暗侵蚀你的心灵。

    3,三类母亲如何造就孩子的退行和攻击性孩子的固化结构:

    (a.神经质的母亲如何导致孩子的边缘化

    什么神经症的母亲?所有的行为都是以她的意志和标准来评判,绑架的作用,规训,

    b.早期母亲对孩子的理解无能将让孩子定位低能之间的关系

    c.着急的母亲如何破坏养育促进的环境感受力)

    除了母亲以外,有没有几类父亲对孩子又怎样的影响呢?我们经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棍棒下面出孝子(有这样一类父亲,和第二类母亲)

         看到这个教育模式内心会有点寒颤,在身边就有这样很真实的例子,像个刑场,包装带,皮带,跪搓衣板,吊着打,再不听话只差没有跪碎玻璃了,打是这个家庭唯一的教育方式,从小打到大,在学校周一的校会上通报批评的名字中从未少过他,当时我无法想象这个孩子内心受了多大的伤,也无法理解为何他老是在学校成为被记大过的那一个,直到有一天他因贩毒被捕,那一霎那晴天霹雳般的砸向了家庭,年迈的父亲哭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老一辈对孩子最大的心愿,特别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父母从外地来到云南发展,拥有立足之地是多么的艰难,除了赚钱,已经没有太多的经历去思考怎么教育和养育一个孩子,吃饱穿暖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条件了,谈什么沟通?什么交流?理解,倾听和懂得,统统闪一边去吧,我是他爸我还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吗?以强行侵入的方式掌控孩子的生命,就这样一个家庭的悲剧产生了,写到这里不禁长长的叹了口气…

    4,真话与秘密在客体关系中的隐秘边界

    @真话与假话之间一种策略:防御和隐藏自己的不堪——无法自我定位与很能演的“奥斯卡演员”

    @虚假自体是一种伪装高手,后面巨大的自我否定

    @秘密是一种分裂性的表现

    @自我坦诚与秘密:只有真实的自体才是自然的,能够感到真实和真诚,虚假自体表现出来的是不真实与无效的沟通。

    谎言就像吹泡泡,透明又易碎,人为什么要撒谎?从L的成长过程中能看到核心就是虚弱的自体,心智太弱,防御与隐藏自己的不堪,最核心在于无法自我定位,精准!到位!她在维护她的尊严与面子,虚假自体是一种伪装高手,后面巨大的自我否定,为什么一个人会有那么多的秘密与谎言呢?

        那是一种隔离和内心的分裂,迷失,混乱,伪装自我否定下面的散失感与无价值,无意义感,在导师T的引领下,剥开了谎言后那个真实的自体,如此虚弱与不堪,一句“人格真正的有力量就是坦诚的面对自己!”默念千百遍铭记于心,这一战打了快两年,回首一路,在颤抖中前行…直到现在能够真实和真诚有效的沟通,自发性出来了,生命的建构才刚刚开始。

    5,什么是儿童的主观体验的品质,它将如何决定孩子成长中的内在动力建构的品质?涉及:

    a.青少年学习动力的结构性分析

    @温暖感和向外的链接——亲和力

    @陪伴的渴望与接纳——关闭性的程度——移情的能力

    @活力与情趣,交流的能力和愿望

    @愿望的自我实现的态度:你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有没有偶像?

    青少年动力结构评估,不同年龄阶段,榜样的力量,是寻求一种戏剧性的自我安慰?还是落到现实中的人物榜样与力量!

    b成人的内在自我发展的动力结构性分析,枯竭感,早衰,心智折损

    c.自体的真实性与虚假性的隐性分裂机制(不是备忘再次回顾,这点遗漏了,这种分裂机制值得细细体验)

    6,原生家庭中的心智破坏与家庭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亲自关系中的最原始的一级:母子关系的品质与母亲的品质:是人格

    @意志的破坏力与强行侵凌(不愿意回家,一直保持一种回避,对抗的态度)(然而一个独立个个体自体发展比较好:有什么困难或生活在困苦,我来担,我来顶,我来扛,这种告别和分离是良好的状态,需要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来打理好自己,而不在是采取回避的方式,定期的联络和关怀是必须的)

    @忽视与隐性的恶惩罚

    @病态的爱与不能分离的绑架——原始依恋

    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不止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实际上,他们对孩子的真实感受也常视而不见。他们习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却以为那就是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这样做,会导致孩子严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觉,令他们不从自己的身上寻找认识自己,而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定义中寻找答案。结果就是,他们迷失了自己。

    “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帕萃斯·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一书中写道,“如果我们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因素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埃文斯在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天,我和朋友正在一家咖啡馆喝咖啡。一位女士贝蒂和她的女儿苏茜,一起走了进来。女儿7岁左右。

    他们看着玻璃柜台下的各种冰淇淋。“你要哪种冰淇淋?”贝蒂问女儿。

    “我想要香草的。”苏茜说。

    “有巧克力的。”妈妈说。

    “不,我要香草的。”

    “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应该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

    “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贝蒂说。

    在这段对话过程中,妈妈一直试图否认女儿的感受、女儿的判断,而试图将她自己的判断强加在女儿头上。她这样做,无疑是在告诉女儿,你内心的想法、你自己的选择、你自己的判断,是错的。她所谓“倔”的意思是:你不知道你的感受,我才知道,但你居然不承认。

    妈妈这样做,其实是在将她自己的“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女儿头上。看起来,她是在溺爱女儿——让她吃冰淇淋,实际上,她对女儿的真实存在视而不见。

    有谁能比我们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

    客体关系是最灵活却也是最难把握的,N次都不知道往哪下笔,不能太硬伤也需把握边界,自体的分析是针对自体剖析的手术刀,客体关系是面向关系,客体关系这把手术刀同样赤裸也足够精准,每一个点都有感受却不知道如何串联,以课堂踩点的方式进行,首先是回顾、然后是稍做停留,进行有感触的点上思考,在短短的几个课时中把所学的专业技术与专业的知识打下基础并在应用性对接上对生活品质,关系有所提高,如此清晰的看到自己的成长节点与家庭关系的损耗、支持与滋养,主体,选择,主动,转化,关照生命,向外链接,广阔,辽阔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C&B15班客体关系(课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raoc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