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棣在位期间设置的内阁制,它就很像近代西方的内阁制度,内阁起初是皇帝的助手,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内阁只有议政权跟参政权,没有决策权。内阁的官员把政事商议好之后上交给皇帝,由皇帝决策。皇帝在文书上批书,就作为诏书下发到六部,在全国执行。所以这明朝的皇帝他只需要把握大的战略方向就可以了,这种制度下,皇帝他不需要过多的工作的,只要把制度定好就行,你干预多了反而起反作用。
你比方说这个崇祯皇帝,他就是个好例子,他就是太勤政了,他那朝的内阁首府就跟韭菜似的,一茬接一茬,他一上台就要精简机构,削减一战。结果这大裁员里面就有个叫李自成的人,也是因为崇祯皇帝他用力过猛,加速了大明朝的破产。其实这崇祯还真不如学他的前辈修个屏风,练练丹药,也许这样明朝还能多苟延残喘几年。所以明朝的皇帝他不需要亲政,可以理所应当的去养尊处优,这就是明朝制度上的特征。
嘉靖跟万历两个人加起来有 50 年没上朝,但是你看这大明朝,他依然没有停止运转,那两朝也没有哪个权臣能威胁到皇位的,这就是明朝在制度上的一个优势,皇帝虽然不用上朝,但是权力还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面,出了问题直接让内阁首府背锅就可以。在这样的制度下,明朝的皇帝很多都不上朝,所以显得昏金也就多。
明朝后期,内阁的权力在逐步的膨胀,大有虚君制的倾向。你看近代的日本天皇跟英国女皇,他都是虚君制。内阁开会时,这日本天皇是不能猎席的,他只能去询问咨询,这就是内阁的虚君制度,皇帝不需要理政。咱们对明朝皇帝的印象就是他们不参与正式,昏君比较多。再有就是清朝在修明史的时候,用了大量的春秋笔法,明史稿从顺治二年到乾隆四年,前后跨度一共 90 多年,这明史也是中国古代编撰时间最长的正史了,也是因为它时间之久,很多人对明史的真实性就产生了怀疑。再加上这个清朝是作为易主入主中原王朝的,为了表达自己的正统性,他会在官修的史书明史中进行大量的删减跟抹黑,尤其是在清朝编修寺库全书的时候,就删减了很多对自己不利的史料,而且许多记录明史的材料随着明史的完工也全部被清朝所销毁。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明朝显着昏君特别多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