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

作者: 时光如简 | 来源:发表于2019-01-06 19:55 被阅读7次
看见
从未知到熟知是一个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我们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了解,一步步的渗透对我们的人生而言是一种历练和成长的蜕变。只是在这个漫长的成长里,我们真的能做到本心么,或许会变,也或许一直不变。但终究都是你内心的一种坚持。

依稀记得《看见》出版时,带来的话题热议和轰动,只是因为那些年为了学业还在忙碌,对此书也只是知道。但具体带给人们热议的话题内容却知之甚少。时至今日,读完此书,确实深有感触。时代的变迁,媒体引领的潮流,或许对于当时柴静所处的一种职业更是一种新的洗礼吧。之前对于“记者”二字,简单的理解就是“记着”,也就是一个人带领我们去翻开“故事”背后的种种关联,从而引导着我们更深层的去了解这个“故事”隐藏的真相,以及铭记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

在没接触这本书之前,对于柴静女士并无过多了解。当真正的去一页页的认真阅读时,你会发现书本带给你的不仅仅是每一个事件背后的真相,更是一页页的带你真正的去了解作者的内心。或许对于职业而言,记者不需要在工作时赋予太多感情,但对于本人而言,能否平衡自己内心做到应尽的本职而言,是一件高难度的挑战。世人都有自己的感情,当我们去热度的关注一件事情时,我们所要求的不只是为什么,而更要深入了解这一事件发生时所涉及的一系列的人物,场景,情境和时间。所以其中掺杂着各种情感,遇激则激,遇冷则冷,这也是当下的一个真实存在的现象吧,然真正做到平衡去看待一件事和一个人时,又有几人不被自己的情感所左右呢?然在《看见》中,我不能说柴静女士所有的事都做的特别到位,但我能真正的感觉到她对于记者这个职业应尽的职责的一种诠释吧。即使当时方式和语言并不到位,但事后内心的真正的反思以及调整也让我们有所目睹吧。例如,汶川地震之后的采访,“药家鑫事件”之后对双方亲人的采访……在这些事件的调查和采访中,我们能看到她真正的去平衡内心,真正的走入到被采访者的内心中。理解是相互的。

时至今日,我们更应该去努力的做到平衡理智的去讨论当下热点。媒体的发展,确实在普及我们对事件掌握的时效性,但我们更应该有理智的去对待一件事,因为心灵的创伤总比治愈要来的快和深。

读完此书,深有感触,三言两语当是说不完的,只是眼下先记录下自己最先想到的想法。之后再去补充所读之感。

相关文章

  • 看见《看见》

    柴静的看见我已经看了第三遍了,看完,清楚的知道,还有第四遍,没完。 《看见》就像远方的一个老朋友一样,过段时间,就...

  • 看见?看见!

    喜欢柴静是从高二那年,看过一篇关于她的传记,从夜色温柔那个“火柴的柴,安静的静”开始,直到非典,到《看见》,到“穹...

  • 看见《看见》

    柴静的看见我已经看了第三遍了,看完,清楚的知道,还有第四遍,没完。 朋友问我,你为什么看这么多遍。我说,也不知道为...

  • 《看见》看见

    这又是一本搁在书架上两年的“老窑”。之前也好几次的翻开过,但就是读不下去。只读了一段开头,迄今为止我都十分喜欢这段...

  • 看见《看见》

    粗读《看见》,深思于关心人的新闻,感动于跳动着的活着,恐惧于真实的万钧之力,惋惜于灰头土脸的山西,沉默于边缘和创伤...

  • 看见《看见》

    总喜欢围围巾,齐肩短发,大眼睛盯着你忽闪忽闪,似乎是在诉说着什么,声音很沉静,没有什么...

  • 看见《看见》

    或许柴静的《看见》大家几乎都听过,但是我不清楚是不是所有人都看过,而我也是在一直对自己说:要找时间看一下这本书。但...

  • 看见《看见》

    上个月,在某公众号上看到刘心武将《金瓶梅》和《红楼梦》一块提起,说《红楼梦》对《金瓶梅》有所借鉴,还说《金瓶梅》的...

  • 看见《看见》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来自于一位敢于报道真相的记者、主持人,也是《看见》的作者——柴静。《看见》...

  • 看见《看见》

    断断续续,终于把柴静的《看见》看完了。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社会上的百态人生和柴静的心路历程。如同一面镜子,在看别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rce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