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本书是在"得到"的每天听本书专栏。本书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的国民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春秋时期的贵族文化,魏晋时期的士族文化,宋元时期的平民文化,元明时期的流氓文化,再到后来的清朝奴隶文化五个阶段的转折。
这种观点深深的震撼了我,我一直认为人类社会都是逐步向前发展的。而我们的国民性却一代不如一代。
凭什么这样说?
带着这种疑惑,我又重新读了一遍电子书。
本书作者张宏杰是清华大学的历史学博士后。有很深的历史学功底,文笔流畅。作品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等,每一本都畅销。读这样的书,你会不由自主的去羡慕和嫉妒读者的才华,老是在想自己为什么就写不出这样的文字和句子,找不到这样的观点。
翻开《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序言就深深的吸引了我。
前几日,我乘公共汽车去农村。农村青壮大都打工去了,沿途停车上来的多是走亲访友的蹒跚老人。这些老人乘车大都以同样奇怪的姿态:他们蜷进座位的角落,枯瘦的手紧紧锁住边上的栏杆。那几个坐在过道包袱上的老太太神色更加紧张,她们尽量把自己的身体蜷缩到最小,眼睛不安地盯在地板上,一旦有谁上下车从她们身边经过时,她们都毫无必要地颤颤巍巍地把小脚盘起来让路,人过去许久才小心翼翼地放下来。
这就是传统的中国农民的典型神态:在自己熟悉的一亩三分地之外,他们永远是紧张的、怯懦的,似乎周围充满不可测的危险。
我身边农村里的人,很多都是这样的。永远紧张、怯懦,似乎周围充满不可测的危险。
接着作者又讲了抗日战争,村民自己挖埋自己的坑,公交车上歹徒用一把小刀强奸女孩无人反抗的故事。说明几千年来,中国的专制制度,最终造成“顺民”的现象。虽然作者只选了一些特殊的案例来说明中国人及中国社会的麻痹、僵化和失去反抗力,而回避那些中国人英勇,反抗和牺牲的事例。从逻辑上有失偏颇,但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头,它引发了我的思考,提起人的兴趣,让我们有看下去的动力。
对,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中国人?
前几天,父亲在修订家里修订家谱,让我帮忙校稿。看着家谱里的世系表,看着一串串祖先的名字,都会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我不禁在想,影响家族一代代人命运最关键的因素到底是什么?人类的命运到底由什么来决定?我们到底能不能决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读《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张宏杰老师一定是一名历史唯物主义者。他相信,在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背后,都有一个客观的主导因素。历史的走向是由一系列的政治事件导致的,而每一个政治事件背后,总会有经济发展因素的主导。
这一点,在第十四章,“秦始皇:历史下的蛋”中表现最为突出。
到底是历史造就了秦始皇,还是秦始皇开创了中国的历史?作者的观点是,秦始皇只是历史统一运动的最后一棒。中国的统一,不是哪一个人灵机一动的设想,它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意志的结果。大一统是春秋战国时代诸派学者一致憧憬的政治目标。而秦始皇开创的一系列专制制度,他也只是执行者,而不是原创者。
书中也介绍了中国国民性改造的奠基人梁启超。梁启超写了大量文章,痛陈中国国民性的问题。这些文章如野火燎原,在中国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国民性改造运动从此兴起。他提出了以小说改造国民性的想法。而鲁迅先生正是按照这种思想,弃医从文。书中还介绍了胡适的改良国民性思路,改变了我对胡适的认识。
读《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会时不时的想到了《物演通论》。两本书中递弱代偿的原理是一脉相承的。
“递弱代偿”,就是说世间之物,后衍物种的生存强度(生存的顽强程度)总是呈现递减态势,一代比一代弱,于是,要想生存下去,就得不断地寻找更多的支持因素,这个支持因素就是“代偿”。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给出并论证了中国国民性“递弱”的结论,而对如何“代偿”,需要我们一代代人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