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跷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本脉的循行路线,据《难经》记载:起于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经内踝后和腿股内侧向上循行,进入阴部,再上行经胸到缺盆,沿喉咙走在人迎(颈动脉搏动处)的前面,经颧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阳跷脉相并上行到脑。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与本脉脉气相通。
以其足所行系循行阴经,为足少阴肾经之别脉也。
交会穴位
照海、交信、睛明左右共6穴。
循行路径
(1)足少阴肾经部分:阴跷脉起于足少阴肾经之然谷穴,即在内踝前端,大骨下陷中间。从然谷穴循内踝下一寸照海穴,再由照海穴直上三寸至交信穴,从此循阴股鼠蹊处,入生殖器后而上行入腹胸里。
(2)足阳明胃经部分:阴跷脉入腹胸处上行后,转循足阳明胃经,上行至锁骨上缘中点,下对乳头中线之缺盆穴,经结喉旁,颈动脉后之人迎穴之前,再上行入頄鼻旁。
(3)足太阳膀胱经、阳跷部分:阴跷脉上行至頄鼻旁,属目内眦后,再往外出曲宛而出,再入睛明穴。在此与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之上行气一起还回,此功能即作为濡润眼睛之用。故知阴跷脉气,若不能与阳跷脉气,并荣于眼睛,则造成眼睛不能合闭。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阴)跷脉者,上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服;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该脉主要分布在腹部和颈部,其功能为交通一身阴阳之气,关系到人的活动与睡眠。
《中国针灸学词典》:本脉的循行路线,据《难经》记载:起于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经内踝后和腿股内侧向上循行,进入阴部,再上行经胸到缺盆,沿喉咙走在人迎(颈动脉搏动处)的前面,经颧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阳跷脉相并上行到脑。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与本脉脉气相通。
阴跷脉起于跟中,内踝前端大骨下陷中间之然谷穴,循内踝上行腹股、阴器、胸腹,再上行至咽喉,并至睛明穴,亦会于足太阳膀胱经。
生理功能
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的运动。阴跷脉主阴气,司下肢运动。
主要临床表现
阴跷为病,肢体外侧肌肉驰缓而内侧肌肉拘急的足内翻、腿腹肌削,痿痹无力喉痛、嗜睡或失眠,眼睑下垂或两目开合失司,舌淡,苔白,脉虚、惊痫、少腹痛、阴中痛、疝气。
患阴跷脉疾病者,有下列病候:阳气不足,阴气偏盛,常常多眠。
病机分析
阴跷脉、阳跷脉行于下肢,维持下肢正常的生理活动。气血虚衰,跷脉失养则腿腹肌削,屡痹无力,行走欹斜或两足瘛疭;跷脉上行至目内毗,阴跷脉、阳跷脉阴阳失调,则嗜睡或失眠;跷脉虚衰,经脉失养,则司眼睑开合功能失司或眼睑下垂;舌淡,苔白,脉虚为虚弱之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