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保民
故乡,对每一个身在他乡的游子来说,始终是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有着千丝万缕割不断的情愫。从得知家乡筹备出书的那一刻起,我便十分关注,经过多半年的等待,终于盼来了《神奇仙人》的出版。一册在手,书香盈袖,捧而抚之,爱不释手。
《神奇仙人》这本书是由盂县仙人乡党委、政府牵头组织出版的,由盂县文联原主席崔亮云先生主编,收录了四十多位作者,一百多篇文章和少部分古今诗人诗歌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对仙人乡33个行政村104个自然村作了详尽描述。该书一经出版发行便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无疑对助推当地“全域旅游”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许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最主要原因吧,虽然我生在仙人乡长在仙人乡,但根本不敢说全面了解仙人乡,所以细读这本书就十分必要了。
《神奇仙人》神奇在哪里?要让我说,答案就在这本书里。神奇在它有美丽的传说,神奇在它有厚重的历史,神奇在它有优美的山水,神奇在它有淳朴的民风,神奇在它有百吃不厌的舌尖上的美味。
书内,李忠红在《伏洞仙踪越霄山》一文末尾提到盂县几版旧县志中讲到县城风水时,都说盂县城“左跨越霄,右翼慈氏,前襟秀水,后枕仇犹”,越霄山在盂县先人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而越霄山之“伏洞仙踪”成为古仇犹十景之首也可知此山非浪得虚名。三晋文化名人、清进士武全文,不论在他的文章里还是诗词里均多次盛赞越霄山,说它以尊威奇,那一句“越霄崱屴连空起,细水潆回入抱来”的诗更体现了越霄山之神奇以及它在仇犹山水中的地位。
在崔亮云的《盂县人类文明史提早至旧石器时代》一文和白琳《与时光一起躺在黑砚水河底》一文中,我们了解到盂县的人文历史可以上溯至旧石器时代,这要得益于越霄山北麓脚下,黑砚水河畔1号洞穴的考古发现,“共出土100多件石制品,有刮削器、尖状器、锥钻、石锤等。部分骨制品都很碎小,长度多在8-15厘米之间,多数两端有尖,为黑褐色,也有一部分是黄白色并带有黑斑点。有的骨制尖状器,尖端圆秃光滑,明显是多次穿磨使用形成的。”这些发现将盂县地域人类活动历史提前了数万年之久。
越霄山在仙人乡居中而立,一览众山小的尊威之势十分明显,它的余脉成就了一南一北两条河,身前一条河倒流向西,身后一条河顺流到东。沿着它的余脉一气倒流40里的是阴山河,顺流东去的是黑砚水河,尤为有趣的是两条小河在分流几百里后又统一汇入了滹沱河一起入海。高尚明的《我的故乡仙人村》全面呈现出仙人村古今变化。马玉亮的《交口古今多少事》为我们展示更多的则是古仇犹国皋牢口处的金戈铁马。石彩云那一篇《好汉山》的文字和李双怀的《战乱纷争——古长城》、杨志忠的《西江月·黄安关古驿道长城》一词,展卷读来犹如亲临雄关漫道感受岁月峥嵘。赵云峰的《玉华洞赞》、侯宏亮的《天然奇观玉华洞》把这座华北地区罕见溶洞宣扬给世人。秦晓梅的《打马而过垴上村》、安俊梅的《我的家乡石圪泽》、郭芝华的《采风水占村》、王玉珏的《来去张庄》等篇目,把仙人乡散布在群山皱褶里的各个村庄夺目的光彩都堆积在了眼前,仙人乡神奇的山水孕育出来的美丽,令人陶醉。
神奇仙人自古即有淳朴的民风,鲜明的地域特色又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这方面剪纸能手谢变良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她的作品精细美丽,神形兼备。刘良义在《我的老家》一文提到了这位女子,真不简单。诗人沙金专门写了一首长诗称她为“剪神”。她频频走进多所学校登台授业凭的是真本事,她的剪纸素材来源于生活。书中,谢变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所体现出的剪纸功力令人拍案叫绝,那些人物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因此她和她的作品能够走上央视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仙人的饮食文化也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高明远《仙人的红薯》一文那“红薯熟来红满地”,吸引来不少的购买者就能说明仙人美食受欢迎程度。
仙人是古老的,但乡政府所在地却是一个年轻的小镇,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当下很多村寨都变成无人村的窘境里,这个“年轻的小镇”却生机勃勃。那些饭馆里什么糊糊、抿曲、饸饹、剔尖、揪片、削面、拉面、擀面、水饺、蒸饺、煎饺、煎饼、灌肠、土豆丝贴锅饼子、包豆窝窝、酸菜凉粉、推窝窝、莜麦饸饹、枣介糕、煮油糕、煮油角儿等等,林林总总不胜枚举,想吃什么随便要,保证能满足每一个游客舌尖上的味蕾。
为这本书增色的还有150余幅精选图片,李晶明的封面图片气势非凡,市文联主席侯讵望的作品《仙人寻梦三题》,还有著名作家张石山先生为本书所作的序更是锦上添花。
纵观全书可圈可点之处颇多,实难一一提及,但也有一些瑕疵存在于书中,希望再版时能予以修正。
允我引用清德州知州高岱之《仙人伏洞》一诗:磨罢铁杵已成针,虎伏龙降任啸吟。海处乾坤劳利复,壶中日月自升沉。溪头云锁迷踪品,洞口雨粘孕紫金。叶落空山虽远漫,瑶台有路可追寻。
这本书就是通往神奇仙人乡的瑶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