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田耳老师
整理者:疏雨圆荷
上一节课,田耳老师讲了怎样用素材构建故事。
这节课,老师为我们进一步讲如何正式进入故事创作,以及进入创作的一些原则和要点。
要点:
① 详实细致的案头,准备让你高效进入创作。
案头准备越充足之后的创作越有成效,有心从事专业创作的人,这种准备必须是日常的行为。
甚至要将案头准备变成游戏,从中找到乐趣。
对于我来说,案头准备工作主要就是由素材进一步整理为故事梗概的过程,我会用三个文档归类保存。
第一个文档是素材
素材,相当于故事的种子,就是种子库。
第二个文档是四句话
起承转合,相当于种子出芽,就是育秧盘。
第三个文档是故事梗概
故事梗概,这就相当于是苗圃。
※ 上节课讲过,从素材到写出起承转合的四句话,这是故事形成的关键一步。
我想在这里再强调一下这个过程,尤其是怎么根据起承转理出故事的合,也就是结尾。可以说,将素材变成四句话,最难的往往是找出最后一句,也就是如何给故事结尾。
举个例子,比如有一次上课,我让学生提供素材,由我为他们编出四句话,有为学生提供的素材如下:
在我小时候,爷爷有一台很老旧的摩托车,他特别爱惜自己的摩托,每天都清洗它,给它打蜡,甚至给他起名字。他喜欢骑摩托车去工作,看戏,接我放学,带我去游乐场。
一天深夜下暴雨,爷爷骑摩托车出了车祸,做手术进了重症病房,摩托车也被撞碎了。
爷爷痊愈后,想要修理摩托车,但是家人都反对他再骑摩托。
在我看来,这个素材质量一般,但生发成四句话,进而成为一个故事不是问题。
它自身包含了起与承。
第一句起:爷爷喜欢骑那辆老摩托。
第二句承:一次车祸以后,爷爷丧失了骑车的资格,坏了的摩托也不让修。
在我看来,因为前面两句话形成的逻辑方向清晰,顺着故事发展的方向得出第三句话转。
转:为让爷爷安全的过骑车瘾,家里人为他买一台摩托游戏机在家里骑,但爷爷觉得没有老摩托骑着过瘾。
有了这三句话,往后怎么结尾就看如何灵机一动。巧妙地完成第三句话规定的任务。
老师想出的:
第四句话合。爷爷把老摩托的车体装到游戏机机身,老摩托成为游戏机的一部分,这才了结爷爷的心愿。
这么编故事其实有点像解题,或者像是逻辑推理中的三段式,只是三段式推论的结果是固定的。我们若把编故事看成是做题目,它的答案有无数,可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先找出三句话,再慢慢寻找第四句话,让故事的结果尽量出彩。
只要能进入状态,这本身也是充满了游戏的意味,让人上瘾。
四句话找出来以后往下还要扩展成为故事梗概。
故事梗概,从数百字到千八字,以不遗漏重要信息为准。
故事梗概阶段就可以反复修改,直到完全满意。
所以故事梗概当然又可以进一步细分,简单的故事梗概和成熟的故事梗概。
每一个成熟的故事梗概应占据一个独立文档,相当于茁壮的苗从苗圃里移出,摘植于地面这类文档一多,也必须有独立的文件夹装载。
在记载成熟故事梗概的每一个独立文档里,除了梗概,创作之前对这个作品所有的细枝末节的想法,灵机一动的感悟,尽量写到里面,不要遗漏。
要珍视自己那些稍纵即逝的感悟,这都是自己的知识产品,都有利于后期的创作。
素材历经修改,可得到成熟的故事梗概,但根据我个人经验,将成熟的故事梗概写成具体的故事作品,比如一个小说,不会严丝合缝,按照梗概的设计推进。
梗概再详尽,实际的写作会是另一回事。
实际写作过程中一定会有失控,除了梗概,我们还会被一只无形的手引导拉拽,偏离梗概。于是需要不断调整和修改。
有时我给学生上课,学生出具的素材,我都可以编出一组起承转合,质量且不说,整个故事虚伪俱全,能形成有效的逆转,结构上成立,这都没问题。
在我看来,这就是创作故事最基本的能力,是我长期创作经验的积累。
当然,为学生举例,脱口而出的四句话,往往达不到我写作的基本要求,故事的质量不够。
但编故事的能力提高,达到足够的熟练度,往后编出高质量的故事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我的故事梗概库里至少有几十个故事储备,每次入手写新的小说之前,我都会将这些储备掂量一下。
看哪一个发育的最为成熟,就写它。
我的学习收获:
通过听老师的这节课,我梳理出老师讲的故事创作的第一个法则中的一些要点:
1. 详实细致的案头准备是创作的重要基础,越充足的案头准备越有利于创作。(要善于充实自己的素材库)
2. 素材整理成故事梗概的过程需要三个文档:素材库、四句话(起承转合)和故事梗概。
3. 从素材到写出起承转合的四句话是故事形成的关键一步,尤其是如何根据起承转理出故事的合,也就是结尾。
4. 故事梗概应从数百字到千八字不等,以不遗漏重要信息为准,可以在此阶段反复修改直到满意。
5. 每一个成熟的故事梗概应占据一个独立文档,有利于后期的创作和整理。
6. 素材经过修改可以得到成熟的故事梗概,但实际写作过程中可能会有失控,需要不断调整和修改。
7. 创作者应珍视自己的灵感和感悟,这些都是创作的宝贵财富,有利于后期创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