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千二百多年前,诗人杜甫就精辟地以这十字秘诀阐述了读书与写作之间的关系:要想写出惊风雨、泣鬼神的好文章,没有强大到变态的阅读量作后盾,是做不到的。季羡林老先生也说过,水喝得多,自然就有尿了。这话有点糙,但的确在理。
先说读书吧,不是件什么好差事。虽说偶尔读一读书会有乐趣,但如果你要达到一个目标,每天都硬性规定一两小时的时间来读,情况就不一样了。有时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有时会犯困。如果你还要做一做读书笔记,写写心得什么的,能够分分钟燃烧你的大脑,煎熬你的心。尤其这种情况还要持续下去,长年累月,不管春夏秋冬——想想都可怕吧。
写作,也好不到哪儿去。我相信谁都想自己有一支生花妙笔,写出旷世好文。但如果词汇量不过关,各种修辞写作手法运用不熟练,那简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之任务。而且,只是写几天还好,如果要不间断地写那么一个月,你以前的积累很快就会枯竭,更别提你还想一年一年长期坚持写下去。这时候,你想“为有泉头活水”,就只能继续重新回到阅读了。
有人会说,这岂不是很残酷的循环?没错,现实就是这个样的。
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吧,开始一天一天地画鸡蛋,感觉貌似容易,可是画的过程相当枯燥乏味。然而达芬奇没有,他就是通过这样反复地训练自己的基本功,3年后达到了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的程度,以至后来画出了世界名作《蒙娜丽莎》。还有大书法家王羲之,他练字也是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走路、吃饭都练,没有笔和纸,就用树枝在身上划划写写,直到衣服都被划破。他练字到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桌旁,他竟把馍馍就着墨汁吃起来,等家人发现时,已经是满嘴墨黑了。还有,他用来清洗砚台的水池,时间长了,池水变黑,人称“墨池”。
我想,那些表面辉煌,人前显贵的成功者,恐怕不是偶然才获得成功的吧。他们背后所付出的常人难以想象的时间与艰辛,比起他们的风光更让人肃然起敬。当我们感觉目标遥不可及,满心焦虑与怀疑的时候,你可曾想到自己为这目标,到底努力有多久,付出有多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取得梦寐以求的成功,还得靠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攀登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