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个人收藏读书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
读《亲密关系》:如何建立和维系令人羡慕的亲密关系?

读《亲密关系》:如何建立和维系令人羡慕的亲密关系?

作者: zifangsky | 来源:发表于2018-11-30 15:34 被阅读186次

    前言:前段时间我认真阅读了由 罗兰•米勒 教授写的《亲密关系》这本书。这本书通过汲取多门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由浅入深,由现象到原理地为我们讲述了亲密关系的建立、维系、冲突、修复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读完之后我觉得收获颇大,让我对人际吸引、爱情、婚姻、沟通、嫉妒、出轨等亲密关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更多认识。因此,我强烈推荐给想要收获更好亲密关系,或者想要走出亲密关系困境的同学阅读。最后,我将通过两篇文章来总结我对这本书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欢迎大家的点评和斧正。

    何为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究竟是什么?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从日出到日落,从出生到死亡,我们总是和其他个体产生交集,建立联系。

    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他通常有着林林种种、亲疏有别的人际关系。上有父母,下可能有子女,还有伴侣和朋友,工作中的同事或者学校中的老师同学,甚至还有日常生活中与之产生交集的形形色色的熟悉的陌生人。在《亲密关系》这本书中作者主要考察了「伴侣和朋友」这两种人际关系,因为这两种是典型的亲密关系,而在本篇文章中我则主要探讨的是成年伴侣之间的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究竟是什么?因为这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因此我们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感悟和切身体验。

    然而,根据亲密关系和泛泛之交之间的显著差异,我们一般可以认为亲密关系至少需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认知:

    首先,亲密的伴侣间有着广泛而私密的了解。他们熟知彼此的爱好、经历以及处事方式,并且一般不会将彼此私密的信息透露给其他人知道。

    其次,亲密的伴侣间有着更多关心和理解,以及相互依赖性。他们会更多地关心对方的生活和精神状况,并试图去理解和支持对方的决策。同时亲密伴侣间还会表现出频繁、强烈、多样和持久的相互依赖性,生活上的高度融合让他们更愿意称呼「我们」而不是「我」和「他/她」。

    最后,亲密的伴侣间有着更多信任和承诺。他们期待对方可以尊重和信任自己,相信彼此之间的关系不会给自己带来伤害,相反会让自己获得更多成长。同时他们也希望彼此之间的关系可以一直持续到天荒地老,于是不惜为此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并用婚姻来为这种关系作背书。

    为什么需要亲密关系?

    为什么需要亲密关系?在《亲密关系》一书中作者提到:

    归属需要使“我们与亲密之人正常的社会交往”变得必不可少。为满足归属需要,我们努力与他人建立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我们还期待与那些了解、关心我们的人交往和沟通。

    诚然,归属需要促使我们想要和他人建立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然而,在得到这个答案后我们或许仍然存在一个疑问: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归属需要?一个人自由自在地生活不行吗?

    其实,对于我们为什么会产生强烈的归属需要,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思考:

    首先,从演化学角度来看,与人合作,寻求归属感这类动机之所以逐渐成为人类的重要特征,并一代代地遗传下来,就是因为它赋予拥有这些动机的个体更好的生存能力以及某种程度的繁殖优势。

    我们可以想象,那些寻求与其他人保持良好人际关系并积极合作的早期人类可能比那些不合群的「独行者」更容易繁殖后代和遗传基因。长此以往,这些有利于繁衍的动机就逐渐遗传下来,并持续影响无数代人类。此外,单独的人类个体面对自然的丛林法则无疑显得渺小,这也直接促进归属感在人们心中不断强化加深。

    其次,孤独促使产生强烈的归属需要。

    通过现如今的历史研究我们可以得知,人类来源于自然,又逐渐高于自然界绝大多数事物。在这个过程,特别是语言文字的出现,人们对「我」的了解逐渐加深,对「我」和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逐渐加深,一方面震惊并叹服于集体那种山河改道、改天换地的伟岸力量,另一方面自我的觉醒又让「我」意识到「我」是人类甚至这个世界中独一无二的个体,一想到要用自己渺小的身躯与贫乏的大脑去面对广袤的物质世界的种种挑战,这就让「我」打心里产生一种无力感和恐惧感,要是再偶尔意识到「我」只记得过去的零星片段却要面对一无所知的未来,这就更让「我」的灵魂深处都产生阵阵颤栗。

    而对于这种根植于意识深处的恐惧,我们有一个更加通俗的叫法——孤独

    于是,人们为了克服这种孤独感受,往往会选择拥抱力量更强大、更有安全感的集体,而这种集体要么是保持亲密关系的小团体,要么则是我们无数年前居住的「家」——自然。对于前者,如果只是特指伴侣之间的亲密关系,那么就是爱情,而成熟的爱情就是弗洛姆所说的“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对于后者,如果不曾或者不想真正思索自我与外部世界的本质关系,那么这种做法也还可行,反之已经想得很明白却仍然选择退回大自然,与大自然达成“天人合一”的状态,照我看来那就不过是在自欺欺人罢了。

    如何建立和维系更好的亲密关系?

    如何构建和维系更好的亲密关系,这是《亲密关系》一书重点叙述的内容。看完全书可以发现,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依次详细分析了影响亲密关系的关键因素:

    吸引力

    所谓吸引力大小,就是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的奖赏意义的大小。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种有吸引力的类型:

    • 临近:喜欢身边的人
    • 长相吸引力:喜欢那些可爱的人
    • 相似性:喜欢与我们相像的人

    同时在这本书中还纠正了几种错误认知:

    • 异性相吸:这里的「异性」指的是性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很多人相信「异性相吸」,实际上那么人们认为「异性相吸」的例子,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总是旗鼓相当的一对,显然我们更愿意跟和自己在各个方面有着更多相似点的人在一起,俗话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并非没有道理。
    • 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还有的人认为「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实际上根据心理抗拒理论来分析就是:如果人们失去行动或者选择的自由,就会奋力争取重获自由;如果人们面临失去某种事物的危险,人们可能反而想得到更多。显然,这是一种不理性的逆反心理。

    如何沟通

    实际上,亲密伴侣间的沟通只需要熟练掌握《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提到的几点基本原则就足够了,也就是:

    • 区分观察和评论。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这要求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的结果。因为如果我们将观察结果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 区分感受和想法。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需要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这要求我们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主观臆测对方怎么样怎么样(比如:我觉得你不爱我)。
    • 对自己的感受负责。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是对自己的感受负责。他人的言行或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根本原因,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求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的产生。
    • 提出具体、明确的请求。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首先,我们需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其次,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命令」和「请求」是有很大区别的。

    当然,在本书中作者使用其他表述方式讲述了类似观点,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

    相互依赖的实质

    首先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现在正维持着与伴侣的亲密关系,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你想继续保持这份亲密关系?是因为这份亲密关系让你感到幸福?还是某些原因让你觉得有义务继续保持?甚至你仅仅在等待出现更好的替代亲密关系?

    实际上,关于上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相互依赖理论来考察。这个理论是这么认为:为了得到有价值的人际奖赏,我们通常会依赖他人,他人亦会依赖我们,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总是在寻求以最小代价获取能提供最大奖赏价值的人际交往,我们只会与那些能提供足够利益的伴侣维持亲密关系

    于是通过这个理论我们可以得知,亲密关系中的伴侣双方都必须满足自己的利益,否则亲密关系不可能持续下去。

    在相互依赖理论中,假定每个人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比较水平(comparison level,CL),也就是人际关系的期望收益,即我们认为自己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应当得到的结果值。关于这个 CL 的含义,书中是这么描述的:

    在人际交往结果从悲恸到狂喜这个连续变化的系列中,个体的比较水平只代表了他/她的参照点。CL是测量我们对关系满意程度的标准。如果交往结果超过了你的CL,你会感到幸福;从与他人的交往中你得到了超过你所期望的最低结果。幸福的程度取决于你获得的结果超过期望的程度,如果交往结果远远高于你的CL,你会感到非常满足。相反,如果交往结果低于你的CL,即使这一结果仍然相当不错,你的表现也比大多数人要好,你还是会不满意。这个观点非常重要:即使你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仍有所收益,如果这一收益没有大到足够满足你的期望,你仍不会感到幸福。例如你是个富有而又被人热捧的名人,你的CL就可能异常高,即使有一个能迷倒众人的极品伴侣,你仍会相当不满意。

    所以,亲密关系中的满意度并不仅仅取决于交往结果绝对意义上的好坏,相反,满意度来自交往结果和比较水平之差,即:

    结果 - CL = 满意度

    此外,在相互依赖理论中除了上面所说的 CL 指标,还存在另一个重要假设,即:满意度并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是决定亲密关系持续与否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我们通常使用替代的比较水平(comparison level for alternative,CLalt)来确定我们在其他的亲密关系中是否会更好。CLalt 是指如果我们抛弃目前的亲密关系,而转投可以选择的更好的伴侣或情境,所能得到的交往结果,换一种说法就是我们可以容忍目前伴侣的最差结果。同样,关于这个 CLalt 的含义,书中是这么描述的:

    如果其他的亲密关系有希望得到比目前的关系更好的收益,即使我们对现状还满意,也有可能离开现在的伴侣去追求更大的收益。(记住,我们总在追求可能的最好结果。)另一方面,即使我们对自己目前的亲密关系不很满意,在没有更好的替代选择出现之前,我们也不可能脱离现在的关系(尽管现实的处境非常痛苦,但置身其中的人们认为一旦离开情况会更糟。如果他们认为别处有更好的境况,就会选择离开)。

    如果觉得上面的描述比较抽象,那么不妨思考下这个例子:假如某一天你发现全世界的 「妹纸/男生」都喜欢你,那么你还会对你现在的伴侣那么依赖吗?还像之前那样怕失去「她/他」 吗?

    所以,对于亲密关系中的依赖度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类似的公式,即:

    结果 - CLalt = 依赖度

    于是,通过上面这两个公式我们就可以得出以下四种类型的亲密关系:

    • 幸福而稳定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当前结果同时大于 CL 和 CLalt (当然,二者哪个更小就只是细枝末节的问题了)。他们与伴侣的交往结果超过了他们的期望,并且他们相信现在的关系比其他替代的关系要更好。所以,他们会感到很幸福,(就关系的当事人而言)他们的关系是稳定的。他们不会移情别恋。
    • 不幸福但稳定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当前结果小于 CL 但是又大于 CLalt。他们得到的关系结果要低于自己所期望和认为自己应当得到的,但是他们当前的关系仍然要好于他们所认为的替代关系。
    • 幸福但不稳定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当前结果大于 CL 但是又小于 CLalt。他们对自己当前的伴侣感到满意,但综合考虑,他们认为在别处有更具吸引力的关系结果等待着自己。他们当前的亲密关系幸福但不稳定,因为他们不容易一直固守当前的亲密关系。
    • 不幸福也不稳定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当前结果同时小于 CL 和 CLalt (同样,二者哪个更大也只是细枝末节的问题了)。只要他们当前的关系结果比这两种比较水平都低,他们的亲密关系就既不幸福也不稳定,可能持续不了多久就会分开。

    如果我们将上述四种类型的人际关系用一个图表展示出来,基本就是这样的:

    四种类型的亲密关系

    最后,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我们自身的 CL 和 CLalt 两种指标是否会与时俱变?还是一直保持相对恒定的水平?

    答案很显然,根据我们自身的经验就可以很容易得知我们的比较水平真的会与时俱变。如果当你的 CL(期望收益)已经升高而关系结果却仍然维持不变,那么你的满意度就会下降。同样,当你的社交范围不断扩大,自身的见识和掌握的社会资源在不断增加(CLalt 逐渐升高),而关系结果却仍然维持不变,那么你对当前伴侣的依赖性就会逐渐降低。

    爱情的类型与未来

    • 爱情有哪几种类型?你正在经历的是哪种类型的爱情?
    • 爱情有文化、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吗?
    • 浪漫的爱情为何难以持久?
    • 如果浪漫的爱情难以持久,那么我们还应该对成功的长期爱情报以何种期待?

    关于上面这几个问题我在这里不会回答,因为这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思考并真诚地回答自己。当然,我也推荐对上述问题感兴趣的同学认真阅读《亲密关系》一书的相关章节,用以辅助自己思考。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在上面也只是介绍了《亲密关系》这本书的一些皮毛,实际上这本书还给我们详细分析了许多其他方面的话题,比如:嫉妒与欺骗、冲突与暴力、亲密关系的解体与消亡、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这本书的内容比我预期的要丰富得多,看完这本书我自觉收获挺大,我写本篇文章的目的也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果想要对亲密关系的各个因素进行更全面的了解,我这里还是推荐阅读书中原文,此外就是剩下生活中的具体实践以及自己思考总结了。

    毕竟从网络上时常报导出来的一些新闻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么一个事实:看了许多书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的人也并不少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亲密关系》:如何建立和维系令人羡慕的亲密关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ryh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