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习得性乐观——乐观是种可以学会的技能

习得性乐观——乐观是种可以学会的技能

作者: 书鱼知小 | 来源:发表于2019-05-27 17:49 被阅读0次

    一个人以何种态度去生活,这是很私人的问题,无论选择去做“高等游民”,还是“家里蹲”,他人都无权干涉,毕竟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抱着这样的包容态度,我对自己长久以来很丧地活着这件事很坦然。直到去年申请升职时,上司给我的反馈意见,说到我应该用自己的态度去影响身边人,我才意识到一直以来自己的消极言论带给了别人多少负面信息。出于这样的原因,2个月前我开始读《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这本书,这从书名和封面来看,这本书更适合摆在机场成功学的书架上。其实作者是大名鼎鼎的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而且书的英文原名《learned optimism》也比中文译名少了点鸡汤意味。

    全书分为几大部分,我按照自己的思路而不是书中的逻辑整理出了几大要点。

    为什么要学习乐观?

    书中花了很大的篇幅用来解释乐观的好处:

    1.首先事业中需要大部分时间的乐观和偶尔的悲观。乐观使得一个人有梦想有计划,适度的悲观则有利于三思后行。作者认为成功的三个因素缺一不可:能力、动机加乐观。

    2.孩子的悲观受三种因素影响:

    母亲的影响。孩子会从父母身上学习因果分析,尤其是母亲的乐观程度会直接影响孩子。父母乐观时,孩子也乐观。

    老师和父母的批评。如果这种批评是永久的、普遍的、内在的,会更容易引发孩子的悲观。

    孩子生命中的危机。在遭遇亲人过世、经济危机这样的事件时,事情是否好转会影响孩子乐观程度。

    3.赛场上的乐观会直接影响比赛的输赢。

    4.悲观会短时间内降低免疫系统,所以悲观者的健康会受影响。

    悲观是引发抑郁症的重要原因。悲观的人容易抑郁、没有发挥潜能、健康和免疫系统比较差、生命没有情趣。

    习得性乐观的三个应用:摆脱抑郁症、提高成就、改善健康状况。

    作者用一个实验证明了乐观的人更容易当选总统,他靠分析总统候选人的演讲稿是否传达了乐观的信号,预测了美国大选的结果。

    乐观和哪些因素相关?

    1.乐观和一个人的解释风格相关。

    解释风格是对事情为什么这样发生的习惯性解释方式。

    马丁的理论以韦纳的归因理论为蓝本,但有改进。他认为人对事件的解释纬度分为三类:永久性人格化普遍性

    时间维度上,可以分为永久的-暂时的。乐观者认为好运可以被解释为人格特质、能力等永久性因素,悲观的人把好运看成暂时的因素。

    比如:悲观者认为:今天是我的幸运日,这种解释风格是暂时的。而乐观者认为:我一向运气很好,这是永久的。

    空间维度上,可以分为普遍的-特定的。乐观者会为不幸的事情找到特定的原因,而悲观者会认为失败的原因是普遍的。

    如乐观者会说:这本书一点用都没有;悲观者说:书本一点用都没有。

    人格化:如何看待自己。即“自我感觉良好”。“都是你/我的错。”是两个极端。

    暂时的原因限制了无助的时间,特定的原因将无助限制在特有的情境中。

    反过来。永久性使无助感延伸到未来,普遍性使无助感扩散到生活各层面。

    2.悲观者一般都是反刍者,反刍者会反复咀嚼不如意的事情。

    如何变得乐观?

    我认为这部分是书中的重中之重,但作者只用了1/5的篇幅来回答这个问题。

    对习得性无助的实验表明,失败后能否重新振作不是人格特质,可以学习。

    认知疗法提供了五种应对负面情绪的的策略:

    学会去认识情绪最低沉时自动冒出来的想法。

    学会与这个自动冒出的想法抗争。

    学会用不同的解释——即重新归因。

    学会如何把自己从抑郁的思绪中引开——即不要去反刍。

    认识并质疑那些控制你并引起抑郁的假设。——避免“除非每件事都完美,不然就是失败者。”这种想法。

    作者将认知心理学中合理情绪疗法(即情绪ABC理论)改进为ABCDE模式:

    当我们遇到负面事件adversity,会形成想法belief,这些想法会引起后果consequences,这种后果就是不好的行为。所以我们用反驳Disputation来阻止悲观的解释风格。

    如何反驳自己不合理的想法:

    1.举证,证明默认的想法不正确。成绩不是最烂的

    2.思考事情的其他原因。考试没考好

    3.暗示。非灾难法,不是世界末日。

    4.用处。这样想有用吗?

    虽然很赞同书中的观点,但是我认为,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悲观这个问题。生而乐观的人是幸运的,但倘若无法乐观,以悲观的态度活着也不是什么大事。

    首先,悲观者对于风险的敏感度更高,在做一些容错率比较低的工作时更擅长。

    历史上很多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都是悲观主义者,一个人所能取得的成就跟他是一个悲观还是乐观主义者关系不大。

    作者提供了乐观的方法论,但是悲观不仅是生活态度,还涉及到如何看待世界,这是哲学层面的思考。仅仅靠改变认知,也许无法改变根深蒂固的哲学观念。

    群体的乐观悲观和时代是相关的,美国有“垮掉的一代”,日本有“宽松世代”,在国内,90后这一代努力工作赶不上房地产和股市的浪潮,难免有一种奋斗也没用的挫败感,这正是“丧文化”近几年流行的原因。

    而且,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我认为知和行可以分开。思维上悲观并不影响一个人行动上的乐观。一个抱有消极态度的人完全可以有积极的行动。关键在于,不要把自己的消极传达给别人,尤其是管理层对下属,情侣或朋友之间。

    讲了这段话,并不是为悲观者开脱,而是在看过很多心理学的书之后,我发现人生的很多痛苦来自于给自己设置思维桎梏,比如“乐观才是好的”。人不是机器,无法因为一种特质是好的,就要100%地转变成那样,我也特别烦劝别人应该怎样活着这种好为人师的文章。

    况且,很多时候这个所谓的“好”是社会强加给某个群体的,比如“女人要生孩子才是好的”这句话对女性是桎梏,“30岁前结婚是好的”对不婚者是桎梏。不仅不要逼迫自己变成什么样子,而且要学会识别哪些是有科学依据的好(比如乐观是好的),哪些是社会强加的好(如女人必须生孩子人生才完整),这样才能主动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这两段书摘,做父母的可以着重看下:

    孩子的解释风格会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

    1.孩子每天从父母身上学到各种事件的因果分析,尤其是妈妈的。如果你是乐观的,孩子也会是乐观的。

    2.孩子听到的批评方式也会影响他的解释风格,如果这些批评是永久的、普遍的、内在的,那么他对自己的看法就会转向悲观。

    3.孩子早期生活经验中的生离死别和巨大变故。如果这些事件好转了,他会比较乐观;如果这个变故是永久的和普遍的,那么绝望的种子将深埋在孩子的心中。

    小孩非常注意父母的言行,尤其是母亲对情绪化事件的解释。小孩会问很多“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们要得到对周边发生的事情,尤其是社会生活的解释。一旦父母变得不耐烦,不再回答孩子永无止尽的为什么时,孩子就从别的地方去寻找答案。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仔细聆听大人对某一件事的解释,而在我们平常的说话中,大约每分钟都有一次解释,只是自己不自觉而已。你的孩子对这种解释会一字不落地听进去,特别是对不好的事情的解释。他们不但听,而且还会注意到这些解释是永久性还是暂时性的,是特定的还是普遍的,是你的错还是别人的错。 

    孩子8岁时,解释风格就基本定型了。你的孩子在小学三年级时对这个世界就已经有了一种乐观或悲观的看法。

    —THE END—

    很高兴认识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习得性乐观——乐观是种可以学会的技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sck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