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
老保长因为赌钱变成贫农这一身份,也很重要。这里借鉴了《白鹿原》里的某个情节。在上校的批斗大会上,老保长慷慨陈词,就得利用贫农的身份,是最具高潮中的高潮。只有明正才能言顺这高潮是正义的,使得台下这群脱缰的乌合之众看到了真理,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小瞎子是自卑的。自卑到骨子里的人,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中找到了他的机会。他也抓住了机会,小瞎子完成了自己的超越,并且对这次盛大的超越非常得意。一颗恶的种子在土里,如果没有水,永远不会发芽。从卑微不自觉的卑微,到自觉优越,小瞎子他抓住了上校这根绳索,由底层爬向自以为的上层,道德,法律,人情将不复存在。只有人性是裸露的,晃晃当当的,行走在路上,把最最原始的兽性作秀给你看。
上校在逃走之前割了小瞎子的舌头,并挑断了小瞎子的手筋和脚筋,本来他是可以直接要了小瞎子命的,可他没有,他只是力所能及的阻止小瞎子不再胡作非为。善良的人总是能想象出好人有多么的好,却永远猜不到坏人有多么坏。村里谣言四起,说上校是鸡奸犯。其实这点也是爷爷一直埋在的心里无法表达的痛。他儿子因为他与上校那个所谓的鸡奸犯的关系过于亲密,就让爷爷在个人颜面与人生大义面前,犯了糊涂,一失足成千古恨,断送了自己以及家族的前途。
爷爷是个典型的复杂的矛盾的形象,正因为如此,爷爷才是本部小说中最有血有肉,最接近生活的底层人物形象,张口夸夸其谈做事猥猥琐琐。然而生活中爱吹牛逼的人是底层中的尘埃。爷爷与老保长角色,这两个角色都很接地气,他们一文一武在村子里都很有威望。这也就表明他们的一举一动在左右着村子里的风气和方向,但他们的观点既对立又统一。
在爷爷告了密,上校被关进监狱后,村子里的英雄主义最终战胜了文人的懦弱与虚伪。老保长 曾骂他,“个人就是自私,总想着要体面”。把面子当命根子,小知识分子的面子比得过千军万马。爷爷想方设法要洗清小瞎子给自己家族带来的所谓的污名,反倒失去了知识分子的大义和担当。这才知道,李大钊先生在临死前的那付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做一个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必须要担当多少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困难。
最终爷爷为了面子丢掉了所有,他一根裤腰带了断了自己性命的同时,整个家族分崩离析天各一方,家族就此瓦解,就此印证了自己所信奉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人都想有尊严的活着,爷爷想上校也想。上校没有倒在抗日的战场,同胞们的,误解,迫害,冷漠,歧视却统统一起向他开了火,那些刻在肚皮上的字,成了压在英雄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装疯,他是走进了一种疯癫的状态,他用这种疯癫的状态来保护自己。逃避这个令人作呕的社会,回到理想的婴儿状态。回到自己的乌托邦里。这里有爱,有至死不渝的爱情,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的爱。像《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莫多的爱。他真疯了,支持他的信念,在人们要扒掉他裤子的那一刻,他坚信的人们的善良、友爱,坚信的人心可以换人心的理念,轰的一声崩塌了。离不开群体的乌合之众们,他们更愚昧,更无知,更容易被利用,比起坏,蠢也是一种恶。
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
相对于高潮,书中对于上校死亡的描写过于平淡。但亮点的描写也在于中。我多年之后仅凭小瞎子一句谢谢,就原谅了他之前所有的恶,反而被泼污水。这也是生活中善良的人都会犯的错。人恶了一辈子,不能仅仅是因为年老了,说了洗心革面的话,就把之前的恶一笔勾销,放下屠刀不一定都能立地成佛,时刻牢记,屠刀只掌握在刽子手手里,只不过是他们作恶的手段更隐秘而已。
道家有句名言“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许名、大丈夫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余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人生象大海一样茫茫然,没有固定的去向,总是会起起落落,总是有很多不定因素,但总还是要好好地活下去。
24年4月15日11:50:1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