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下意识里面,“闲”好象是一个不太正当的东西。
所以,“浮生偷得半日闲”,都是用的“偷”字。
九十年代,贾平凹曾经出过一本杂文集,其中一篇叫做《闲人》。
其中有一个思想,“能闲天下之所忙者,方能忙天下之所闲”。
什么是一心,什么不乱。演员蒋雯丽,在访谈中提及她的先生顾长卫,会用长达数月的时间,慢慢去自己动手做一个水池。
从设计,到施工中遇到麻烦,到最终做出自己想象中的一个水池。
蒋雯丽总结说,长卫是浪漫的。
顾长卫这样做是一种销磨。能够找到较为长久的销磨,究竟,是一种自我的善待。
传统中国的文人是浪漫的。他们明白怎样一心。他们可能都有自己的官职,有自己忙的事情。
而他们总能够为自己找到销磨的载体。
什么是一心,什么不乱。一心,并不是特别复杂,或者玄妙。
比如厨子。
一部纪录世界名厨的纪录片当中,一位名厨,会在自己觉得接近枯竭时,开启旅行。
他做的,是在不同的地方,去看不同的菜市。
在不同的食材入目的过程中,会在脑海与经验中,
以自己的味觉履历,去重组一些惊艳的新菜单。
可能厨子也会在不同的色彩缤纷的自然景观中,想到摆盘。传统称的“打盒”。
也可能不同的色彩的画面,能够使他们联想到不同的味觉。
除开职业之外的厨子,其实烹饪,也是艺术。
艺术是可以有通感的。
这在传统中国的文人身上,较为常见的,就是投射于书法的意象的想象中。
有人,在见到鹅划水的时候,领悟到肩到肘到腕的力道。
有人,会在游山时,看一枯藤,想到笔锋重压疾行时的飞白。
有人,甚至会对着被虫蛀过的木头发呆。想到笔线,是由一个蛀眼,一个蛀眼,所连成的蜿蜒的线。这种线具有天趣。
什么是一心,什么不乱。这样的记录,在下面这一段的书论中,可见一斑。
————
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是以无为而用,同自然之功;物类其形,得造化之理。皆不知其然也。可以心契,不可以言宣。(唐•张怀瓘《书议》)
————
书法的意象,来自哪里?
万殊一相。
无论见到什么外面世界的形象,他们心中存有一个琢磨的东西。
可能大家联想到米兰·昆德拉所讲的“生活在别处”。
可能大家联想到韩寒说的,其实,我不是作家,我认为自己是赛车手。
一心,就是自己寄心所在的地方。这个地方,可能大概不仅与饭碗有关系。
什么是一心,什么不乱。
传统的书法里面,江涛、舞剑、奇石、枯藤,
无关的万种品类事物,都会由于有心观、照,
而启发书法的“象”。
字形是既定,既定之形的“态”,有生处。
志者,意所拟度也。
这就产生了上面的书论中所提到的“寄”,“托”。
在这个过程中,复归平静。
始终有寄处,大概能够产生“一心”。
境随心转,就是“不乱”。
其实也不遥远。
相信大多数能够日更的作者,都明白这个一心是什么。
什么是一心,什么不乱。罗嘉
2019-10-2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