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8 周三
*昨天上午,一位年长的阿姨来办公室咨询报告。刚开始,她问我解答,我们的交流互动还算可以。说着说着,阿姨站的离我越来越近,我注意到她没带口罩,于是,说了句,“老师,您稍退后一点。”谁知,这句话捅了娄子,阿姨转身就走,在办公室门口发了脾气,一叠声的抱怨,“差劲,真差劲!”然后,气哼哼的走了。
同事们齐刷刷的看向我,还有个同事刚好从外面回来,只看见听见阿姨发了脾气生气的离开,还不知发生了什么,进来就问,谁惹的事儿?
我觉得有些难堪,还有些委屈,也有点生气。我辩解且抱怨到,“我就说了,“请你稍微退后一点”,这就惹事儿了?这就态度不好了?真是莫名其妙啊!”
我越说越想越觉得不舒服,觉得都是别人在找事儿。
我站起来,暂时离开办公室到走廊里走一走。我怕自己会像以往那样,在情绪冲动或偏激的情况下,再说出做出一些不合适的话或行为来。(我越来越发觉,其实,冲动之下的话或行为,很多时候,只是在发泄情绪,对人对事并没有什么解决或好处。)
*暂时的转换环境,暂时的停顿,使得我由这件事激起的情绪,也有了暂停一下的空间。
(可别小看这环境简单的转换,这情绪注意力短短的暂停。很多时候,正是因为这停了一下,接下来有了不一样的应对。)
我有意识的去感受和觉察自己对刚才的事的反应。
那位阿姨的发脾气,让我觉得,我受到了指责和否定,我是“不对,不好”的;我觉得在别人面前,被人指责否定,是丢脸的,难堪的。
其实,我真正在意的,并不是那位阿姨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我在意的,是,“我被指责否定了”,在同事们面前,我是“丢脸难堪”的。
我内心里有个害怕和抗拒“被指责被否定”的按钮,有个不想让人觉得“我不好不对”的按钮,有个不愿意去体验“丢脸难堪”的按钮。这些按钮,被那位阿姨,被她不满意发脾气的言行,给触发了。
*我突然想起在文章里看到过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说):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对我们如何,只不过是个外因;若是我们内在没有“勾子““按钮”等内因”与之相和,是起不了反应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情绪,反应,应对…其实,很大程度很大责任上,与自己有关,是需要自己负责的!
是啊,就像刚才的事儿。
可能从阿姨的角度来说,她觉得我的那句“你稍退后一点”,是对她的嫌弃和不接纳,不尊重。我这样的话这样的态度,让她不舒服了,所以她很生气,要发脾气。
从我的角度来说,我只不过提了一个我认为的正当的要求(你退后一点,不要离我太近),然后被指责态度不好,我很委屈也很生气。
看看,我们的情绪和反应,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都有自己的认为和解读,都是被外因触动了自己内心里的某个或某些按钮。
*这么一想,我突然觉得释然了一些。
我无法去控制别人如何认为如何解读,我也无法控制别人说什么做什么如何反应…那是别人的事儿。
我能做的,只是去觉察自己是怎么认为和解读的,去觉察自己内心里的种种按钮,去面对自己的种种情绪和感受,选择自己要如何应对…而不是去索要或要求别人,你要怎么做,你要给我好的感受。
哦,我好像稍稍有点理解了文章里的那句,“你需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要知道,是你自己选择了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应对方式。并不是你以为的,都是因为谁谁或什么才让我生气,痛苦,难受,伤心……的;都是因为谁谁这么说这么做,我才怎样怎样的!”
*好吧,这么想想,顿觉自己的生气,委屈,好像也没啥意思了。
那位阿姨的情绪和反应,是因为她的认为解读而起。
我,没必要为别人的情绪接盘哦。
进而再想想,阿姨心里的那个“被嫌弃,不被尊重”的勾子,在外界因素的激惹下,令她感受到生气,使得她选择了发脾气的应对方式,其实,她也难受啊。(这么一想,抱怨的心没有了,反倒有点理解和心疼阿姨了。)
(当然,经由阿姨的这反应,也提醒了我反思,是不是刚才我在提出我认为合理的要求时,语气态度生硬严肃了,以后还是要注意点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