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学业考试故事,某教授到了期末考试,告诉学生没有书面测试,每个学生只需要提出一个问题即可,自己会根据提问问题深度给出课程成绩。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你能提出什么深度的问题,意味着你学习深入到什么水平”,好比复述同一个故事,有人声情并茂,有人简介归纳,有人无的放矢,还有的人没有读过则不知所云。
我们稍微注意,会发现概念总是成双成对出现,比如好坏、对错、天地、你我、知行等等,因此问答也是如此。
问和答是对立统一,是一对概念。学生提问老师回答出现《论语》,自己提问别人回答出现“访谈录”,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则成了文章。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写的东西都是在自问自答。
日常生活交流,也是问答过程,要么我们问别人答,要么别人问我们答,这个问答过程提供知识、信息,以及处理问题思路。
直接回答是教育的方式,间接引导式回答是心理方式,而提问则是教育和心理都需要的方式,也是日常所需。
凡事有规律,提问也是如此。我们看看假如想讨论某个问题,有什么好的提问模式。
假如有人心情抑郁,情绪低落,做事提不起精神,你希望了解事情,并有所积极引导,那么可以有以下4个问题:
1、你需要我帮什么?
这是咨询套路最常说的一句话,用在初次见面时候。别人想说问题,总得有个引子吧,这时提出帮什么很好进行衔接。
我们还知道,多问帮助,少去安慰,因为询问帮助意味着澄清需要,提高效率。
2、你在担心什么?
描述某个问题后,会举例说明,用例子证明自己痛苦情形,这时候可以来一句“你担心什么”。
这句话背后隐含的逻辑思路,是试图引导出“不合理、不符合现实、功能不良的想法”,担心是情绪,情绪后面是某个想法在维持着,这个想法需要进行识别。
3、你认为会发生什么?
不合理想法背后,是把想法等同于事实,好比为何天黑不敢出门?当然一般是害怕,追问到底害怕什么?可能回答害怕遇到危险,这才是有价值的答案。
怕危险可以理解,但危险这个事儿可能是事实也可能是想法,那么到底什么概率大呢,就可以继续探讨。
4、你想有什么样的改变?
这个问题就是目标导向的提问了,我们知道问题的另一个侧面就是目标,问题即目标,烦恼即菩提。想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明确目标,把问题换个方向成为目标。
比如我很难受啥也不想做,这是问题,那么引导问出希望改变到什么样子,可能就是情绪稳定,恢复常态生活,这就是目标了。
人有了目标才有动机,才可以主动做事情,更重要的是有做事情的方向,不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这是最要紧的事情。
上述引导式提问,所提问题反映逻辑思路,即明确问题——识别想法——验证事实——明确目标,引出后面谈话方向,尝试具体问题解决。
网友评论